大学的AI课

作者: 胡珂

大学的AI课0

随着AI(人工智能)的兴起,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AI课:教室大屏幕上,宛如双胞胎的两位教授同时向同学们打招呼,其中一位是真教授,另一位则是“数字人”;深夜的宿舍里,为作业烦恼的同学召唤出“虚拟助教”,简单提出几个问题后就得到了详细而专业的回答……这些画面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片段。既知人文,又知数理,AI课带给同学们的震撼不止一点点。

真假教授、AI考古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说完这句话,大屏幕上的教授身边立刻出现了一位一模一样的“教授”。有趣的是,这位犹如复制粘贴出来的“教授”,从头到脚是逐渐显现的。屏幕里的两位教授一起向教室里的同学们打招呼,他们的长相、语气、神态如出一辙,顿时引发台下“哇”声一片。与此同时,真正的教授本尊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发问:“大家看完视频,试着分辨一下,哪一部分是真实的我,哪一部分不是。”

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黄萱菁教授主讲的“走近人工智能”第一堂课的现场,屏幕里的两位“黄教授”,让同学们大呼神奇。

“我们重建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形象。”当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钱振兴教授说出这句话时,他身后的PPT课件同步展示了一个头戴冠冕的古人的三维图像,同学们纷纷瞪大了眼睛。

在这门名为“AI考古”的课上,钱教授展示了用AI重建古人形象的原理与方法,让同学们一口气看完AI重建宇文邕的过程:首先通过三维数据采集、三维激光扫描等手段,复原出三维颅面,然后用音频驱动图像人脸动画,就能让这张虚拟的人脸动起来。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就看到了宇文邕由几根线条变成三维动画的全过程。

所有同学都被这波操作“硬控”了。在一般人对考古还抱着“灰头土脸”“坐冷板凳”的刻板印象时,复旦大学的考古研究已经步入“next level”。

裸眼3D、全景板书、全景VR齐上阵

怎么做能让4000余名新生同时听一位老师上课?天津大学告诉我们,用AI!在人工智能导论课上,人工智能学院的胡清华教授置身于一间有着360度大屏幕的全景教室里,4000余名新生则分散在两个校区的30余间智慧教室里同时听课。

在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全景屏幕的加持下,胡教授的形象以裸眼3D的形式展现在所有新生眼前,胡教授时不时还会用全景智能板书、全景VR和同学们互动。

“人工智能导论”每节课的时长三七开,在全校的直播教学结束后,还有半个小时用来“开小灶”。坐在不同教室里的同学会和本专业的智能导师一起,学习如何将自己的专业同AI结合起来。

虚拟助教24小时答疑

AI现在不仅是课堂上的“顶流”,课下也成了“掌管作业的神”。在武汉大学,一门名叫“电气工程基础”的课程就把AI利用到了极致——不仅课上用AI为同学们绘制知识图谱,课后还有“AI助教”为同学们解惑答疑,提供比便利店更贴心的“7×24小时”不间断服务。

这门课的主讲人是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的唐飞副教授。他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旦离开课堂,就很难有机会和老师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能自己“单刷”,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飞开创性地使用了AI助教,不仅能够在同学们有疑问的时候“随传随到”,还能从历年教学案例中调取资料,为学生提供全面、详尽的解答。

取消期末考试,AI来考核

在西南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上,教室里并没有摆放常见的长条形课桌,而是有五六张圆桌,同学们和老师围坐在圆桌旁,时而听讲,时而讨论,让这门跨学科的课程在物理意义上也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合。

在教室里上完理论课程后,老师又把同学们带到一间实验室,在真实的场景中讨论AI具体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显然,这一部分课程对非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来说超纲了。但没关系,AI会出手。同学们只需扫描“AI学伴”的二维码,就能得到详尽的答案。要说还得是AI懂AI呢!

这门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期末考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同学们可以高枕无忧,因为AI会取代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如果想在这门课上拿到高分,学生可以借助AI高效地完成资料搜集、数据整理等初级工作,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意构思上,然后惊艳所有人。

(潘光贤摘自《大学生》2024年第11期,本刊节选,老老老鱼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