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顶级秘密”
作者: 游宇明有朋友问我:你业余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说:读书。然而,不到一分钟,我立即感到了自己的轻率。
表面上看,我的回答无比准确。家里的客厅、卧室、入户花园无处不是书,书房里更是放置着两排大书架,从地面一直伸到天花板,以至我若取最上层的书,站在凳子上都够不着,得借助铝合金梯子……我规定自己每天至少阅读两个小时,因事耽误了就隔天补上。对读书还不够痴迷吗?只是,这事儿经不起细问:如果我说自己的爱好是读书,那么,我的工作是什么呢?教书、写作不需要大量读书吗?
我喜欢苏轼和辛弃疾的诗词,也阅读过大量的介绍他们生平的书籍。这两位文学家都立志干大事却又仕途坎坷。我发觉朝廷对苏轼和辛弃疾的态度迥然有别。对苏轼,朝廷基本上都是无情打击,很少顾及他本人的感受。苏轼本来年纪轻轻便做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高官,后来居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他在宋哲宗时期短暂出任过兵部、礼部尚书,并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但没过多久,他面对的是更残酷的流放,先广东惠州,后海南儋州,流放的地方越来越远,自然条件越来越差。“赦罪北还”之后苏轼病逝于常州,朝廷也没表示悼念。
对辛弃疾呢,朝廷更多的是“敲打”。从乾道四年(1168年)开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平定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后,又以江陵府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的身份成为封疆大臣。淳熙八年(1181年),他被弹劾落职,却并未被流放。绍熙三年至五年(1192——1194年),朝廷再度起用辛弃疾,让他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并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后来辛弃疾被人弹劾,又一次丢了职务,却仍然未被流放。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再度出仕,被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知镇江府。最后朝廷准备让他担任兵部侍郎,但此时辛弃疾已年迈体衰、心力交瘁,终以龙图阁待制致仕,逝世后朝廷赐对衣、金带。
朝廷对苏轼和辛弃疾的态度为何相异呢?苏轼是“土生宋人”,虽然满腔家国情怀,却没有获得过充分的表现舞台;加上他处于相对有生气的北宋时代,宋朝的江山相对稳固,朝廷没有那么强烈的人才意识,用人随意性较强。辛弃疾就不一样了。他来到南宋,是带着数千义军来的,这无疑充分证明了他对南宋政权的忠诚;加上南宋仅有半壁江山,也多了很多忧患,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官员,敲打归敲打,该使用还是得使用。
于我,阅读的“顶级秘密”或许就在于此:书读得多些,便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事物之间的神奇联系,从而提升自己的见识,以及教学、写作的能力。所谓“读书明心”,此之谓也。
(小小摘自《今晚报》2025年2月11日,阿砂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