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不足惜,艳阳春仍在
作者: 陈玺文“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清代学者俞樾这看似矛盾的诗意背后,藏着中国文人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当个体命运遭遇寒流时,唯有以超越性的视角凝望历史长河,才能在凋零处看见永恒,在幽谷中遇见天光。这是乐观的赞歌,是不屈的生命与易逝的年华达成的和解。
人生注定要与无数美好的事物作别,正如春日枝头必有落英缤纷。苏轼三贬黄州时,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抚平了他的愁绪;王阳明谪居龙场,却在瘴疠之地悟出心学真谛……这些被命运抛向深渊的文人,精神艳阳始终在他们幽暗的生命上空照耀。他们没有深陷苦痛,而是在破碎中重构生命的秩序。心怀艳阳,是主动调整,让自己从消沉的窘境中脱身。
真正的艳阳不在身外,而在心中。陶渊明归隐时,在东篱采菊的俯仰间,南山成了他滋养性灵的镜台。正如嵇康在柳树下锻铁,飞溅的火星与蝉鸣合奏出《广陵散》的余韵;王维在辋川别业独坐,空山新雨与明月清泉皆成画中知己。寻找艳阳,是在与自己和解、与万物同乐中追求精神高地。
这种超越性智慧的本质,更是对永恒法则的洞察。凋零的落花无须哀叹,因为明媚的春光仍将在枝头流转。在永恒的循环中,个体的消亡恰是宇宙生命力的见证。庄子曾见千年古木因不成材而免遭斧斤之灾,苏轼在赤壁矶头悟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浩渺时空,个体的得失便如同江河中的浪花,此起彼伏却无损江河的奔涌向前。眼见艳阳,是于万变中见不变,洞察生命奥秘,达成生命与永恒的共振。
跳出个体生命,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俯瞰,每一次“花”落都是新生的前奏。敦煌藏经洞的典籍曾在黄沙中沉睡千年,却在20世纪重现人间,滋养世界;《富春山居图》历经火劫断裂为二,却在分藏两岸的岁月里孕育出更丰厚的文化意蕴……这些文明的“落花”非但没有湮灭在时光长河中,反而在历史的流转中获得了新生,在每一个叩问真理的灵魂中重新绽放。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我们终于懂得:落红不是终点,而是生命、思想向永恒延伸的起点。当我们学会在凋零处看见生生不息的春意,便能让每一次花落都成为重生的预言。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