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银针试毒是万能的吗

作者: 于梅君

用银针试毒是万能的吗0

在一些宫廷剧和武侠剧中,经常有银针试毒的桥段:用一根干净的银针插入饭菜之中,如果饭菜被下了毒,银针就会变成黑色。那么,银针真的能试出毒吗?

在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银针试毒的做法。比如宋代法医宋慈,在《洗冤集录》中就记载了当时著名的“淮安奇案”,破案手法正是银针验毒。

古代能用的毒物有限,主要是砒霜(三氧化二砷),另有一种红信石,主要成分也是三氧化二砷,外观呈红色,因与丹顶鹤头顶的颜色相似,又称“鹤顶红”。无论是砒霜还是鹤顶红,有毒成分均为三氧化二砷,所以,银针验毒,主要是看被验的物质中有没有三氧化二砷。

古人主要从天然含砷的矿物,如砷黄矿、雄黄矿、雌黄矿中提取砒霜。但这些矿物并非全部由砷单质组成。在自然界中,由于砷不稳定,会与其他元素共同形成化合物。

硫元素和砷元素就是一对“模范CP”,在很多矿物中都是伴生出现的。比如,许仙给白娘子喝的雄黄酒就含有四硫化四砷;而与之对应的雌黄,其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

为了将硫和砷分开,古人通常会用加热的方法。在《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当时的制备方法:将砒石打碎,放到土窑中加热。在窑上方的烟囱上倒扣一口大锅,三氧化二砷分离出来,就会在锅上形成一层结晶,因为很像洁白的霜,所以人们就给它起名为“砒霜”。

不过,如此简单粗暴的提纯过程,也决定了成品砒霜中必然会残存不少硫化物。用银针试毒时,试出来的正是这些硫化物。

银和硫接触后,无须加热就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银针自然也就变黑了,所以古人用银针试毒,确实能验出饭菜中的砒霜。但如果面对其他不含硫的毒物,古人就束手无策了。所以,用银针试毒,纯属科技不发达时代的误打误撞。

如果我们现在用银针去验砒霜,会发现银针一点变化都没有。因为现代的提纯手法已能彻底去除砒霜中的硫化物。不会与银发生反应,银针自然也就不会变黑。

可见,银针验出来的不是“毒物”砒霜,而是砒霜中未经提纯的硫元素。如果遇到高纯度砒霜,银针就不会变色。用银针验毒,还可能误判,因为某些食物本身就含硫化物。比如,鸡蛋里就含有硫元素,如果用银针测试,银针也可能变黑。

(竹叽摘自《齐鲁晚报》2024年8月24日,Raven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