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少见“夏色”与“冬色”
作者: 辛锐某日读古典书籍,“春色烂漫”“春色满园”不时映入眼帘,我突然想起,古时,“春色”是个很常见的词语,“秋色”这个词在古汉语中似乎也比较常见,却很少见“夏色”与“冬色”,古人厚此薄彼,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春色”,“春色”在古诗词里可谓大出风头。叶绍翁在《游园不值》里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的“春色”是指春天的景色。不仅如此,“春色”还引申出其他的含义。柳永《梁州令》词曰:“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这里的“春色”指娇艳的容颜。“春色”还可以指喜色或脸上的红晕。如孔尚任《桃花扇》里有“赏他一柄桃花宫扇,遮掩春色”之句。最不可思议的是,苏东坡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道:“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里的“春色”居然成了杨花(柳絮)的代名词。
我们再看“秋色”。除了成语里的“平分秋色”,含“秋色”两字的诗词就更多了。李贺《雁门太守行》曰:“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杜牧《长安秋望》中说:“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范仲淹《苏幕遮》词起首就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读了这么多带有“春色”和“秋色”的诗词,我们很自然被其中炫目的色彩所吸引。这也正是这两个词令人着迷的地方。反观夏天和冬天的色彩,就没有这么绚烂了。夏天的色彩主打一个绿,冬天的色彩主打一个白,顶多再加上灰,都相对单调了许多。古人很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喜欢将“色”和“光”与春秋搭配,而跟夏冬几乎绝缘。当然,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古汉语中,也有“夏色”和“冬色”这两个词,但出现的次数非常少。
有朋友大概会问,古人如何表达夏色和冬色呢?答案很简单——夏意、冬意。“意”与“色”相比,大为不同,却很好地诠释了古人的洞察力。汉语的魅力,可见一斑。
(若子摘自《西安晚报》2024年8月3日,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