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吹出去,再追上来

作者: 汝尔

先吹出去,再追上来0

我从小就爱慕虚荣且爱吹牛,这一性格早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就有所显露。那时候爸妈都在北京打工,我在乡下上小学,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

班里的孩子大都和我一样跟着老人住,大伙儿凑在一起经常聊父母打工的事。每当这时,我都特别来劲儿,生怕别人不知道我爸妈在北京打工。

北京——那可是首都!

其实我那时连“首都”的意思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听电视新闻里这样介绍,就用来唬人了。

一开始,其他孩子还会露出敬佩的目光,可架不住我这人忒爱嘚瑟,恨不得逢人就说一遍。时间一长,就有人不买账了。

起因是一个小男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天天说你爸妈在北京,那你会说标准的普通话吗?”

在那个老师讲课都用方言的小山村,会说普通话的人有,但大多带着一口浓重的乡音。

我自然也是不会说的。但一想到所有人(自以为)都在看着,我的嘴巴就先于脑子一步把牛吹出去了:“我当然会了。就是你突然问我,我不知道说什么,你得让我准备准备。”

为了这个,我背地里可没少下功夫。

看电视是我当时能听到标准普通话的唯一途径,所以那段时间,我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机学主持人说话。无论是新闻还是天气预报,我听见什么就模仿什么。一个字一个字、一遍一遍地重复,简直跟魔怔了一样。一开始说起来还很别扭,时间长了,我的普通话竟慢慢变得标准起来。

学了可不能白学,等了好久,终于让我找着显摆的机会了。语文老师找人念课文,我立刻就把手举起来,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读完了整段,并在其他同学钦佩(依然是自以为)的目光中坐下。

再后来,父母把我接到了北京上学。一开始他们还担心我说不好普通话,无法融入新班级,可我早就操着那一口跟主持人学来的标准普通话,跟新班级的同学吹起牛了。

在北京的学校读书,同学的父母自然也大都在北京。从前那个“首都”是炫耀不成了,但我又迅速地找到了新的嘚瑟内容。

新班级的语文老师常常会推荐一些课外书,鼓励我们买来阅读。恰好有一本我从前看过,便装作不经意地在课间给其他同学讲解起来。

最后我果然收获了新同学的佩服和赞赏:“哇!连这本书你都看过!”

我有些飘飘然,一时间没管住嘴,忍不住又吹起牛来:“这算什么,老师说的那些书我都看过。”

他们对我更加佩服,我反应过来后已是覆水难收,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吹牛:“以后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我交流。”

从那以后,班里就经常有人来找我讨论各种书的内容。

我连夜去图书馆借了一堆名著。每天写完作业连电视也不看了,就坐在书桌前看书,生怕哪天有哪位同学问了我不知道的内容。为了不穿帮,我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文学发烧友”。

但也因此,我真正跟新班级的同学熟悉起来。连最好的朋友我也是在那时交到的,她是语文课代表,是个真正爱读书的才女。为了能跟她有共同话题,我强迫自己看完了一整套《史记》。

而且每当我看完一本书,我都会绞尽脑汁想出一个能够“不经意”展示出来的办法。有时是在聊天时突然引用某句话,有时是假装不小心露出书的封面。总之,为了吹牛和显摆,我快把毕生心机用完了。

为了吹牛而读书这件事,反而阴差阳错地帮了我很多,最明显的就是语文成绩突飞猛进。中考数学考砸,最后还是靠着语文成绩力挽狂澜,我才踏入喜欢的学校。

上了高中,我爱吹牛的毛病依旧没改掉。记得高一第一节历史课上,老师让我们做自我介绍,顺便聊聊对历史的看法。

我想起那套囫囵看完的《史记》,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在自我介绍结束时加了一句:“我非常喜欢历史,最近正在研读《史记》,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

班里瞬间传出掌声和起哄声,历史老师也笑了起来:“研读?看来咱们班真是卧虎藏龙啊。”随后我便被任命为历史课代表。

在这个新班级,我凭借吹牛又一次迅速被大家熟知,成为他们口中“研读《史记》的那个女生”。

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书柜最底下找出那套落了灰的《史记》,翻开“研读”起来。

我也因此成了历史老师“特别关注”的对象,时不时就会被叫到办公室询问研读进度。老师还常常给我推荐一些历史书,而我既已夸下海口,也只能含泪读完。

热爱历史的“人设”已经立住,作为课代表的我历史成绩要是不好,那说出去可真是脸上无光。于是,历史成了高中时期除数学外,我学得最为努力的一科,数学是因为学不好,历史则是因为不能学不好。

但在阅读与学习中,我真正发现了历史的魅力,从假热爱变成了真喜欢。以至在高二选科时,我最先确定的一科就是历史。后来它也没有辜负我,成为我高考考得最好的科目。

我的吹牛经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牛在前面吹,人在后边追。可有趣的是,我曾经吹过的最大的两次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帮助我变得更好。

无论是“文学发烧友”还是“研读《史记》”,都只是我因虚荣给自己营造的一个虚假的“人设”,好在最终都勉强达成,也算幸不辱命。

现在,我依然认为爱吹牛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可如果每次吹牛都能做到“先吹出去,再追上来”的话,我觉得那其实也不赖。

(本刊原创稿件,胡晓江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