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王雯雯 辛杰 康全国 余浩宇 崔亚圣 王伟 高涵

摘要 在深入分析大余湾这一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即“科学保护,创新发展”“业态融合,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协作,开放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探索出3条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即古色人文构筑精神家园,绿色山水绘就发展底色,金色农业深耕文明沃土。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5-011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2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ourism Economy in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e Dayu Bay in Huangpi District as an Example

WANG Wen-wen XIN Jie KANG Quan-guo1,2 et al

(1.Hubei Institute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34;2.Hubei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Geology,Wuhan,Hubei 430034)

Abstract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conditions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ayu Ba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five concept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namely: “scientific cooperation and open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and shared development”, “protec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format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Three path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have been explored: ancient humanities build spiritual homes, green landscapes paint the background color of development, and golden agriculture deeply cultivates the fertile soil of civilization.

Key words Tourism economy;Rural revitalizatio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Dayu Bay;Development path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1]。《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农产发〔2020〕4号)提出,要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2]。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关键举措,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及促进共同富裕作用巨大。

“历史文化名村”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社会、科学、艺术及经济价值,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及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3]。自2003年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共同颁布《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选办法》以来,2003、2005、2007、2008、2010、2014、2018年陆续公布了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共计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8月,开始了第八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认定工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4],历史文化名村也逐渐成为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主要研究内容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5-11]为基调,聚焦于“本体机理的认知解读”(如多元价值[12-14]、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15-18]、空间构成[19]、文化景观[13,20-21]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转型”[9,22-23]、“社会体系的组织治理”[24-26]和“产业发展的创新规划”[27-29]四大主题,研究对象从“实体历史空间”拓展到“复合多元要素”,研究目标从“孤立对象保护”发展到“区域统筹发展”,研究方法从“单科定性”进化到“交叉定量”[30]。由此可见,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及目标指向的历史文化名村研究尚不多见,也鲜有针对黄陂区大余湾这一特殊历史文化名村微观尺度的研究报道,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更是亟待深入研究。

黄陂区大余湾是我国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笔者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美化、乡风向好、有效治理、共同富裕提供有效参考。

1 大余湾旅游资源分析

1.1 区位环境

黄陂区大余湾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坐落于“荆楚名岳”木兰山脉西峰山下,木兰川玉屏山以东,木兰山风景区以南,西临滠水河,四面环山,为局部丘陵和局部岗状平原地区,平原与岗地交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大余湾距黄陂前川城区15 km,距武汉中心城区47 km,是一处历史民居建筑、生态田园风光与农业种植耕作三者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村。

1.2 人文历史

大余湾余氏先祖荣莆公在元末为了躲避战乱,从江西北部迁徙到武昌城定居,其子余秀三发现大余湾所在处青山秀水、阴阳合抱,极合地理旺势,遂于明洪武二年带族人迁至此处,落地生根。他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大余湾人世代相传以此为旨修身持家,由此创建了600余年聚族而居,百载如一,耕读传家,贤哲相踵,秀士成群的道德之村。正是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武汉三特大余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荆楚风情、民俗大观”为理念,围绕历史、街市、景观、生活四大元素,通过“书香大余湾、荣耀大余湾、博览大余湾、儒商大余湾、休闲大余湾、民俗大余湾、绿色大余湾”等项目,投资打造了大余湾景区,并于2012年9月28日正式开园迎宾,2014年正式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实现了都市人“醉美乡愁体验、无限亲近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

1.3 农业资源

黄陂区于2021年入选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023年成为全国100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之一。2015年4月,武汉双泉大余湾心湖乡村文化有限公司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成立,先后流转黄陂区木兰乡、王家河街道的双泉村、凤凰村连片土地97.958 hm2,主要为小丘陵地貌。其中,水田13.713 3 hm2,旱地6.58 hm2,养殖水面10.864 7 hm2,四荒地66.533 3 hm2。至2023年3月,8年累计投入1 500余万元。在荒山坡累计种植成活的果树、景观树共计2万余株,水稻、油菜种植面积20余 hm2,茶叶种植面积13.333 3 hm2,清淤原有37个水塘投入水产养殖。当前,黄陂区大余湾已通过农业田园景观化、农村社区特色化、农民参与业主化,成为以“花园、果园、菜园、茶园、药园、畜禽园”等休闲农业业态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武汉市民家园。

1.4 文旅资源

大余湾旅游区是“大余湾—木兰川—木兰山—木兰湖”黄金旅游带的关键起点,是湖北省武汉市“木兰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木兰八景”中最传神、最具文化底蕴的一部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罕见的华中古民居建筑群,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极具“人与自然和谐,桃花源里人家”的古风遗韵,先后被评为武汉十大魅力乡村、武汉市首批生态特色小镇、湖北省百家旅游名村、湖北省十佳书香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可供游客观光、游玩的面积约168.3 hm2(东至黄名伍,北至宝鼎山古山寨,西至肖宋湾,南至梳研公路),景区内保存有明清古建筑75栋,拥有真诚药局、大余湾古村落博物馆、耒耜园、百子堂、镖师传奇刘二婆故居、德记花园、古山寨等大小景点20余处。

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为大余湾景区的核心景点。其基本承袭了徽州与赣北地区的民居风格,普遍采用马头墙,单一房间为“四水归堂”的三合间式,通过巷道串联起一个聚居建筑群。墙壁因地制宜,使用石材,门庭内缩,一个典型的特色是檐下彩画,几乎囊括了我国传统壁画的全部代表性题材,是大余湾民居建筑与其他徽派建筑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是大余湾民居独具特色的地方。

2 大余湾旅游经济发展理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4],通过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撬动乡村振兴,须协调旅游开发与古村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科学保护,创新发展

一方面,要以《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依据,科学保护大余湾独具风水布局内涵的村落格局、独具特色的古村风貌和极具代表性的明清建筑。另一方面,旅游作为文化精神元素的高含量活动,大余湾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持续性的创新,不断增加新产品、新项目,提供新服务、新活动,拓展新品牌、新市场。

2.2 业态融合,协调发展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依托性和关联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大余湾要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为核心,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借助丰富的休闲农业业态,围绕历史、街市、景观、生活四大元素,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书香大余湾、荣耀大余湾、博览大余湾、儒商大余湾、休闲大余湾、民俗大余湾、绿色大余湾。

2.3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要厚植大余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大余湾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引导绿色消费,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生态成为大余湾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名片,并通过大余湾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促进黄陂“生态立区”发展战略的落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