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路径
作者: 黎磊摘要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而传统小农户经营模式因其要素资源有限、嵌入分工体系难、拓展市场能力不足等原因,并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民合作社具有联合创新、资源整合、市场对接等多种功能,有助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民合作社可以通过能人示范奠定巩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主体信任基础,联合创新充分发挥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多元主体优势,市场突破着力解决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大市场对接难题,以及价值共享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农民增收;小农户;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 279.27;F 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5-023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50
The Practical Path of Promot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Through Farmers’ Cooperative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mall Farmers Articulating Modern Agriculture
LI Lei
(School of Marxism,Party School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Guangzhou,Guangdong 510050)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However,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of small farmers is inadequate for meeting the demands of modern agriculturel due to limited resources,difficulty integrating into the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and insufficient market expansion capabilities.Farmers’ cooperatives have various functions,including joint innovation,resource integration,and market integration,which can facilit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By demonstrating the capabilities of capable individuals,we can establish a foundation for consolidating the trust of small farmers in modern agriculture.Joint innovation can be utilized to fully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in modern agriculture.Market breakthroughs can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small farmers connecting with larger markets in modern agriculture.Finally,value sharing can optimize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common wealth.
Key words Farmers’cooperatives;Increase farmers’ income;Small farmers;Modern agriculture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践的一条重要线索。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基于“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小农户仍然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和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传统小农时代,农民增收主要靠土地收入、家庭积累,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民增收面临着新挑战。《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小农户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潜力,发展精品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和增收渠道[2]。可见,推进农村现代农业发展,是实现农民内生发展,挖掘农村生产、生活、经济、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拓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3]。然而,我国普遍存在的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农农业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分工程度低、产业融合度低,阻碍了小农户的增收能力,从而阻碍了共同富裕的进程[4]。鉴于此,必须找到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农民合作社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5],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型组织形态[6],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7]。农民合作社是所有者与惠顾者的有机统一体,其本质属性是既追求实现经济盈利,也强调成员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8],因而更有动力发现小农户的经营需求并提供生产性服务,更有动力与大市场对接,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1 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困境
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之所以强调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国情农情”,“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2]。另一方面是现代农业具备显著优于传统农业的鲜明特征。在生产要素方面,现代农业通过投入金融资本、专业化人才、数字技术等新的生产要素来刺激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优于低效均衡的传统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特征。在生产过程方面,不同于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现代农业强调对产前生产资料的购买、产中农业的管理、产后销售的把控,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个组织化体系,具有显著优于传统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特征。在发展空间方面,“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农产品的发展空间大多局限于地方市场,而现代农业是一个市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农业部门”,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收益较高,风险可控[9]。问题在于,当前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
1.1 小农户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
1.1.1 资金困境。在农业产业中,资金是制约其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所需的资金不足,他们只能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具有高质量、标准化和绿色化等显著特点,资金需求极为庞大。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农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过程。然而,2022年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是20 133元[10]。这意味着小农户刚刚达到小康水平,如果仅仅依赖小农户自己的资金来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无缝对接,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即便寻求金融支持,由于缺少合适的抵押品等原因,小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援助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研究显示,农民所获得的贷款总额大约只是全社会贷款总额的7%,小农户在获取贷款资金支持方面存在显著困境[11]。
1.1.2 人才困境。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有新需求。相较于传统的农业模式,现代农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专业化标准。首先,尽管近年来人才回流的现象逐渐增加,但中国的“乡-城”人才流动趋势并未经历本质的转变,根据 2016 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在 31 422 万农业经营者中,54 岁以上的占 36%[12],“老人农业”现象普遍存在。其次,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职业素质不高,仅有 1.2%的农业工人受过高等教育或更高学历。最后,即使是回流的专业人才,也很难完全融入农村社会。农业行业面临着如劳动力不足、对科技的认识不够深入以及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1.1.3 技术困境。目前,小农户在衔接现代农业方面面临技术资源的不足。现代农业着重于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改进农业生产流程,从而提升农业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小农户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等突出难题。小农户的整体素质和经营规模,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技术的知识需求,也难以承担相应的技术改进成本[13]。这给小农户增收共富带来了巨大挑战。
1.2 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农业产业分工
现代农业要求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并将这些供应链上各节点联系起来开展合作参与竞争,进而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并确保农业经营的成本效益,强调对产前生产资料的购买、产中农业的管理、产后销售的把控,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个组织化体系。然而,小农户小规模和分散的经营方式,既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实现对整个农业产业的控制与管理,也难以联系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分工合作。
1.2.1 小农户难以实现对农业的现代化控制与管理。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的支撑,还依赖于高效的组织化运作和管理。现代农业强调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现代化控制管理,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价值”和“三产融合”,进而创造出巨大的农业附加值[14]。由于农产品受自然因素、外界环境等影响较大,且生产无法并列交叉作业,现代化控制就需要对劳动者的协作、执行、信息沟通有很高的要求,对产品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督监测,甚至需要对具体劳动者在某一单独时期、某一批次产品的劳动质量、效率和重要性进行具体衡量,进而准确激励[15]。其组织化成本包括资金、技术、设备等都是小农户无法承受。同时,农产品生产很少有中间产品,而且产品个体具有独特性,要实现“多元价值”和“三产融合”必须进行创新,但小农户家庭经营往往更注重温饱,很难采纳现代农业创新。
1.2.2 小农户难以联系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分工合作。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中国大约有2.03 亿的小农,这占据了全国农户的98.1%。另外,大约有85.2%的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不超过0.667 hm2[12]。尽管我国现有的小农户数量众多,但由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和村集体经济的衰落,小农户总是独立地完成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小农户组织能力弱,而新型经营主体尚未完善,导致农业产业缺乏产业链分工合作,分工水平偏低,生产效益不高,只能被局限在产业链低端的生产环节,进而导致绝大多数小农户交易都是一般市场交易,农业产业和产品缺乏定价权,致使产业发展受限和成本高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放弃扩大再生产,被动地选择减少投入或放弃投资来增加收入,再加上自然环境的限制,最后导致传统农业生产中“种得越多,损失越大”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土地撂荒现象频现[16]。此外,小农户面对其他强大的农业经营实体时,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难以与其他管理主体建立农业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共享机制,小农户的农产品往往难以获得公平的价格,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17]。
1.3 小农户拓展现代产品市场的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