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张新国 冯再平 王蓓

摘要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生物医药类专业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之一,微生物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分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当前微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些适应当前教育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推动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产学研深度融合;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5-02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54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Course Based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ZHANG Xin-guo, FENG Zai-ping, WANG Be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Gansu 730050)

Abstract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a crucial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s a fundamental core course in biomedicine specialties, microbiolog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microbiology’s teach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Som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icrobiology and provide a novel teaching model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industries.

Key words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Microbiology;Course teaching;Teaching reform;Talent training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深化“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新要求[2-3]。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产学研是通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技术供给方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4]。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学校通识教育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不同教育环境和科研资源的各自优势,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模式[5]。

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攀升、毕业生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而遭到用人单位诟病的现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应用技术型人才,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成为全国高校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6]。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类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传授学生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产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7]。由于微生物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改进和更新其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将产学研深度融合理念融入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将极大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能解决产业发展和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要求人才培养要更贴近实际产业需求,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高校生物医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存在以下问题:①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甚至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②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受限于授课教师对学科领域热点问题的了解,教学内容可能无法及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趋势。授课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现有的课本知识,未能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或者将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不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认同感。③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可能缺乏与产业紧密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上校企合作经验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机会,这限制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的机会。④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单一。目前的考核方式以理论知识的考查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估方法很难全面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现有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不够紧密,存在重基础理论、轻能力培养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关键策略进行优化:①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产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微生物学在产业应用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在讲授青霉菌相关课程时,可以通过介绍青霉素的研发历程及产业化过程,使学生理解课程学习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通过将基础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例如引入产业合作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学在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过程中的作用。②教学内容与科研紧密衔接,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例如,在学习真菌章节中的酵母菌时,可以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以有机微量元素补充剂的开发为例,介绍利用酵母菌累积转化获得酵母硒、铁等有机微量元素,帮助学生熟悉其研发工艺和发酵过程。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生产实践能力,还能逐步提升他们的科研意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③课程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对标,切实提高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水平。教学内容需要持续更新,以满足新工科、新农科发展的新要求。教学中的知识体系应不断进行调整,确保理论知识及时更新,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当前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步。例如,在学习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章节时,可以通过介绍活性污泥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产业绿色发展中微生物学课程专业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与培养学生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力的毕业要求对标。④课堂思政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强化整门课程的课堂思政系统性设计,挖掘课程体系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科学家传记、课程发展史、单元操作发展史等,将其与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形成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8-9]。

3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现代化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日趋强烈,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新的教育标准。因此,迫切需要基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和实践开展改革,以培养适应当代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坚持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将产学研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其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案例教学法融入传统教学模式中,精选与微生物产业相关的实例。这些实例不仅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而且与学生未来可能的职业路径或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例如,可将链霉素的微生物合成作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在现代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此案例不仅展示了微生物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而且揭示了微生物在制药领域的巨大潜力。此外,可介绍利用改良的霉菌生产紫杉醇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在可持续制药实践中的作用。

结合实际课题,开展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引入实际课题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教师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学校和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等深度合作的形式。项目化教学要求对课程的安排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在开学之初,甚至在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下达时就要制订计划,寻找合适的项目。为进一步贴近实际生产与实践,在一些课程中积极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作为专注于微生物发酵产酶技术的先进企业,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菌种筛选、发酵工艺优化及酶制剂应用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该课程教学中,特意邀请了该公司相关研发人员进行对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微生物发酵产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前景,而且能深入了解行业内的具体技术和最新进展。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探索机会少的弊端,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引入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确保关键知识点全面覆盖,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设置一个研讨主题,比如“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以及抗菌活性物质的筛选研究”,涵盖微生物分离、营养需求、形态学分类及鉴定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而且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并为之后的科研创新训练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科研探索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成绩评定方法的优化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很多重要理论和技术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关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因此,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成绩评定方法应该更加全面、客观,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传统以结果为主的评价方式需要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这种转变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维度从单一的理论学习维度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不断优化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定期开展课程质量评价,建立良好的形成性评价机制。评价方法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平时成绩的占比应适当提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课堂行为评价(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等)和表现性评价(如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参与情况等)是评估学生学习态度和责任感的重要方式。同时,应增加研讨式学习所占的比重,鼓励学生在研讨过程中主动发言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要改革考试模式。考试不应仅限于传统的闭卷书面考试,而应包括开放性问题探讨、实验操作、项目报告等形式。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项目报告和小组讨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