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背景下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
作者: 乔扬 韦庆翠 张衡锋 曲良谱
摘要 随着“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休闲农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未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针对性地提出了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旨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休闲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以适应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农文旅;休闲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5-025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55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Leisure Agriculture Professional Talents Under the Integration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QIAO Yang, WEI Qing-cui, ZHANG Heng-feng et al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leisure agriculture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s increasing, but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system has not fully met the market demand. The study propose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leisure agriculture profession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alent cultivation by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Key words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Leisure agriculture;Talent cultivation;Pattern optimization
随着“农文旅+”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农业、文化、旅游三者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今休闲农业领域对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旨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休闲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以适应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
1 跨界融合:探索农文旅+时代
2022年2月11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1]。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2022年7月1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2]。2022年9月22日,农业农村部举办2022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活动,发布52条精品线路和198个精品景点,突出“体验乡村休闲,品味乡土美食”主题,旨在促进乡村休闲旅游消费,推动休闲农业全面恢复发展。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提出: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并规范民间资本到农村发展种苗种畜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现代种养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业态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4]。在这一背景下,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要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和治理水平。这些政策和文件都强调了农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并为推动这一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具体措施。当前休闲农业人才市场存在明显的缺口。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笔者探索“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政府文件精神和市场缺口,提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 寻根探源:休闲农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2.1 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结合农业生产、自然景观和乡村旅游的新型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包括观光和体验农作,还包括乡村民宿、健康养生等多元化业态。休闲农业的发展被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包括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建设等。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创新。2020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6 049亿元,占全国旅游市场比重较2019年增长超过10%;预计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营收超1.2万亿元。我国乡村旅游行业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0多万家,7 300多家农民合作社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5]。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 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超过40亿人次。不同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各有特色。例如,浙江省休闲农业示范县数量排名第一,福建省和山东省示范点数量并列第一。2019年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共认定129家星级企业(园区),其中湖南、安徽和吉林位居前3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正逐渐与高科技结合,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总的来说,我国休闲农业市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也需要面对和解决行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尽管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市场同质化、企业竞争不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未来,行业需要通过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提升休闲农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
2.2 休闲农业的人才供需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人才供给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正在积极培养休闲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农业农村部将入乡留乡大学生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并组织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务农创业知识技能水平。同时,联合教育部门遴选一批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帮助提高在校农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动多地出台新型农科生培养政策,组织开展符合农业农村人才需求的订单式定向农科人才培养。此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表明,对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聚焦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以推动农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快培养紧缺的专业人才[6]。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素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等。
高校改革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例如,休闲农业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园艺植物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型学科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特种植物生产、企业管理与服务等知识和技能。学生还需要取得相关技能证书,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在高职教育层面,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政府的合作,创建了产业学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专注于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学校重视实习实训,在校内进行植物识别、植物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栽培等实训,并在休闲园(景)区进行实习,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7]。例如,江苏地区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创建了产业学院,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支持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我国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从高职到研究生教育多个阶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满足休闲农业领域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未来,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需要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以满足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8]。
3 实证探索:休闲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课程体系的优化
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休闲农业领域的核心课程,包括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管理以及农村电子商务等。此类课程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以便更好地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此外,提议设置跨学科课程,如环境科学和市场营销,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最新的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和案例研究,确保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动态。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案例教程,或邀请业内人士举办讲座进行经验分享,分析实际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强化本土文化教育,将地区特色融入课程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利用角色扮演和模拟演练,让学生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案例,增强决策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共同分析案例,并设计具有创新性的休闲农业解决方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在线课程和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社区服务,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