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双创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刘泽杉摘要 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解析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以强化育人实效为目的,深入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双创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并对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行了审视,进而从思创融会、专创融合、赛创融通、产创融聚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 新农科;双创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5-026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58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Empowered by 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IU Ze-sh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30)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the guid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value logic of enabl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empowered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examined the dilemma of talent training and proposed reliable practice paths from the aspects of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specialty-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mpetition-innovation integration, and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Personnel training
新农科建设的初心在于满足“三农”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建设农业强国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标准,科技报国、为民兴农,始终紧密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展。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1],对新农科建设适应新时代、新农业、新农村,在科技赋能和人才增益中为强农兴农加速“新引擎”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升社会创新活力和创业水平、结合人才培育与地方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新农科背景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有素质、有能力、有担当为育人导向,发挥大学生在农业产业、经济建设中智力支持、科技支撑、社会服务的主体作用,能够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2]的嘱托转化为人才效能的不竭动力。
1 新农科背景下双创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
1.1 双创教育有助于明确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展导向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对新型农业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元性和全面性,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时代命题。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立德树人旨归同源,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行为培养之中,强调响应国家政策、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准确把握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价值[3],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交叉融合现代技术与农科教育,打破学科专业及产业院校的壁垒,探索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推动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创业就业的育人导向与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导向协同并行,思想政治觉悟、专业技术水平、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素能需求与助力乡村振兴问题、需求、实效之间形成有机架构,以更高标准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人才,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序衔接。
1.2 双创教育有助于开发立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资源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4]。国家提出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既有力有效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也为人才引育、留用提供了机遇。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探索,以科创赛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为基础场域,以创业导师、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高阶载体,营造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创业环境至关重要。新农科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主动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乡村振兴政策、要素、平台的支撑以及政府、产业、市场的激励同时以显隐性资源的形式助力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乡村发展建设实践中不断开发惠农政策、产业发展与新农科结合的新渠道与新价值,从而挖掘乡村中的创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不断优化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拓展乡村人才振兴空间。
1.3 双创教育有助于激活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优势转化
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势头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不断壮大的“三农”人才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队伍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其选题深入贯彻服务国家、地方重大发展需求为纲领,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鼓励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使人才培育、项目培育与推进乡村振兴同向发力。高校通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助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与乡村振兴科技供给[5],锚定新农科结合科学技术与农业传统、将新型人才与乡村工匠的特征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将大学生在双创教育引导下走进乡村、干在乡村的能动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有机融合,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优势与区域建设核心竞争力密切关联,主动将专业专长匹配乡村振兴需要,利用传统农科促进粮食增产、畜牧养殖和新农科开发特色种植、乡村文旅、乡村电商等,将不同创新创业形式转化为农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在科技助攻中丰富乡村产业结构和经济业态,推动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的和谐发展。
2 新农科背景下双创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困境审视
2.1 双创教育价值引导不够,大学生主动赴农的就业意愿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简单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更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培养职业观和双创意愿的育人手段。近年来,面向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更新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与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仍处于磨合期。一方面,高校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创造经济价值、搭建专业逻辑和应用生涯工具。传统就业理念更倾向于东部地区就业,深耕驻农工作、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到乡村一线挖掘吃苦耐劳精神尚未成为双创的主流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理解不够透彻,把教育目的局限在知识传授和技能锻炼,未能全面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统筹、理想激励、综合历练上的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双创教育对新农科就业前景的探索与培养农业情怀、爱农观念的意愿存在脱节现象,投身乡村建设的认知和参与不够深入。
2.2 双创教育实践训练不足,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新时代的新农人要掌握知识和技能,不能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理论的灌输,还要深入农业生产实践,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大部分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将被替代的可能性[6]。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科研+教学”操作演练大多依托专业课和各类赛事,属于双创教育的实训环节仍有待强化。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思政实践与专业实习的渠道,但仍存在重理论说教、轻实践指导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不够新颖,内部双创项目流于形式,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科观点、办法、案例应用不够多,双创体验与农民实际生产需求有一定偏差,大学生科研成果不能直接用于助农增收。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地、校企共建上的应用还不够广泛,虽然政策鼓励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等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 但利益相关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还有待明确[7]。地方产业、企业与双创教育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社会资源上的对接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实践培训需求,新农科产学研用向双创转化的“智库外脑”吸纳有限,用于大学生开展实习实践的乡村振兴真实场景开发还不够。
2.3 双创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大学生联合助农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培养新农科复合型人才采用目标导向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知农爱农精神的专业人才。目前的人才培养在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统筹上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完善农林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农业领域发展需求[8]。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基础选修课大同小异,主讲课时多、互动课时少,仅停留在大学生所属专业类别的认知培养上,缺乏跨学科、跨学段的系统整合,新农科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的课程赋能不足,农林类、信息类、金融类等课程建设成果的交叉融合不深。在“数字经济+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下,“有技术、能研发、懂经营、会管理”的学习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贯彻。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中区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引入不够。立足当地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不够具体,课程主线往往针对大农业双创环境展开探讨,欠缺围绕地方“产业链”布局校园“专业群”的细化,教育与服务地方的衔接不够紧密,适应性、科学性、先进性仍是创新创业与新农科融合的需求标签。
3 新农科背景下双创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3.1 思创融会,以思政元素深化大学生矢志爱农的双创理念
高校作为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培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干事创业能力,还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构建的“大思政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和为国育才使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强化价值引领,让大学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国道路”充满自信与自豪。
首先,要根据新农科内涵来统筹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育人目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课程总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创新精神、务实创业观念,教学大纲强调国情民情、行业市场、社会现实情境解读,实践大纲强调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涉农专业,凝聚乡村振兴需要科学基础厚、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的需求共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的目的、意义和利益等问题,塑造亲“三农”、亲社会的价值取向。
其次,要结合新农科特点,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内容供给,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与双创教育的内在联系,将涉农革命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经典案例融入创业启迪教学内容,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蕴含的新农科思想理念等融入创业生态与创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将助推乡村振兴的基层兼职、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青马工程”融入创业体验教学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