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农结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
作者: 杨俊 罗萍花摘要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推行“校农结合”,走“产学研合作”道路,精准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然而,推进工作中也面临着农校对接机制不完善,渠道不畅通、关系不稳定等系列难题。以让农民过上更美好生活为图景,深耕农村,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校结合”助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强化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坚持以民为本,完善规章制度;立足农村发展,拓宽供需渠道,有助于统筹调动院校资源,精准助力农村,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强大内生力量。
关键词 校农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4-0226-22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47
Study on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and Agriculture
YANG Jun,LUO Ping-hua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key to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and agriculture, following the path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accurately assisting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innova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work, there are also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such as imperfe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school, blocked channels, and unstabl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goal of enabling farmers to live a better life, we will delve deeper into rural areas and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o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By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we will do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approach and impro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based on rural development, expand supply and demand channels, help to coordinate and mobilize university resources, accurately assist rural areas, and enhance strong endogenous forces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school and agriculture;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基金项目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2023GZGXRW051)。
作者简介 杨 俊(1987—),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15;修回日期 2023-10-07
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十四五”期间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论及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时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为新形势下持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指明了方向。稳步做到农村改革走实见效、农业发展稳中求进、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共同出谋划策。高等院校是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三农”人才的摇篮,把高等院校优势力量转接到农村广大土地上,通过“农校结合”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模式在农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效用,打破传统帮扶的壁垒和界限,把高校与农村的优势有效结合,使二者的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能够实现“农校结合”精准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最优运作模式,使帮扶效果最大化。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态势下,紧跟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步伐,让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农校结合中的优势和积极作用,能够很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应用,帮助脱贫地区持续增收,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为乡村振兴赋能提速。
1 “农校结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立足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让脱贫地区脱贫人口依靠自力更生来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是当务之急。因此对高等院校而言,脱贫农村是目前需要教育、人才、资金、政策等多项倾斜的重点帮扶地区,广大脱贫群众是实施“农校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主要的帮扶对象。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高等院校以科学合理的定位标准,开展了一系列“农校结合”帮扶农村工作,在教育帮扶方面,已经成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虽然高校被上级政府和党委要求投入经济落后和相对贫困的地区开展帮扶工作,是一种常态化的责任和使命,但是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能否“接地气”“服水土”,这就给高等院校“农校结合”精准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1 农校对接监管机制不完善
从农产品配送运转的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农校对接监管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有的农户信誉不高,存在单方面的毁约现象;若市场行情好,会提出不卖或者涨价,而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又强卖。高等院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类违规现象,不利于农校结合精准帮扶的良好开展,缺乏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农产品配送监管机制。作为“农校合作”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监管机构,如市场监管局、供销社等需要搭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产品供销市场,让供给方和需求方能够快速发布供需信息,有效解决农民手中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若没有第三方的监管,学校的食品质量安全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广大师生的用餐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另外,“农校结合”精准帮扶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长期性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实施推行都需要当地高等院校形成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安排专人投入大量的精力推进此项工作,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没有成立单独的机构来负责农校结合精准帮扶事宜,而是由相关部门协同完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在保障双方利益的情况下,为高校的安全采购、阳光采购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2 农校对接渠道不畅通
从目前高等院校“农校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一种对口帮扶的单一帮扶模式。随着农校对接政策的不断深入推广,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解决农户种植、养殖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如何使农户手中的绿色食品能够直通学校的食堂,让师生吃上健康的放心菜是当下关注的重点话题。高等院校对师生用餐途中的建议收集渠道不畅通,不能及时地将师生反馈的有用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农户,农户就无法根据师生需要来调整种养配比,从而也就降低了农产品在学校采购环节中的优势竞争力。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农校结合”精准帮扶目前还处在低层次的初步摸索阶段,高等院校对农村人才的挖掘和培育力度还不够,如何真正做到让高等院校科教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和田间地头中,将科研成果转化实际有用价值,这也是拓宽高等院校“农合结合”精准帮扶渠道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高等院校通过搭建学校和农户间的购销平台、加强与农户的对接、优先支持农户供货、采购质优价廉的产品等开展多渠道的产业帮扶方式,让农户的高质量农产品进入高校食堂,使农校对接真正成为精准帮扶的有效政策,才能真正做到帮助农民解决绿色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实现增产增收。
1.3 农校对接供求关系不稳定
实施“农校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食品安全、种类、价格等都是“农校结合”实施过程中农校双方需要考虑的因素。高校与帮扶对象之间通过签订采购合同建立稳定供求关系,采取订单式的收购,精准帮扶,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农民按合同要求完成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产品销路;学校按合同价格结算,跳过传统的中间采购商的流通环节,降低食品采购成本,实现农产品的直销。双方在良好合作下本应该能达成双赢的目标,但是由于高等院校就餐师生的人数较多、就餐时间也不统一,就餐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采购时间的限制导致了对食品的要求各不相同,两难境遇下导致了农校间农产品供求不均衡,而且矛盾还有扩大化的倾向。师生对食品的需求各异,学校食堂供给不稳定,也会间接影响农民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直接导致农民手中农产品贬值。比较以往的采购模式,虽说农产品的价格较高,但是品种繁多,而且规格相对一致,农产品的供应以及种类等能得到一定的保障,这种落差感直接导致了学校师生的满意度下降,对农校结合精准帮扶模式的认同度大打折扣。
2 “农校结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纾困之策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下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工作的重点[3]。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找准“农校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顺应新时代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合对接精准帮扶的实施,构建多元化的“农校结合”推动农村产业振兴新局面。
2.1 强化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
2.1.1 提高重视程度。农业是产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4]。高度重视乡村产业振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政治任务和使命担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高等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农校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工作中去,明确自身在“农校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除了组织、宣传、教学各部门要有齐抓共管的“大帮扶”格局外,还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手来经办校农结合精准帮扶事宜。高等院校“农校结合”精准帮扶要抓好整体战略布局,注重系统性和协调性,调动各自力量,“全校一盘棋”,形成精准帮扶农村的合力。利用高等院校的特色优势,加强学校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整合资源,形成以学校帮扶为主导,学校“三农”人才向农村延伸、定点帮扶到户的产业化精准帮扶模式。
2.1.2 加快数字化进程。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已意识到新媒体在农村产业帮扶方面的重要性,建设了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帮助农户宣传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但由于高等院校以教书育人为首要目的,只有在培养好学生的情况下,才有精力去实施“农校结合”战略助力产业振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帮扶规划和运作,这成为阻碍高等院校校农合作精准帮扶工作开展的一个软肋。基于此,高等院校党委和宣传部门要加强统一布局,充分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建成多元融合、优势互补的融媒体平台推广宣传校农合作模式,提高广大师生的认可度,鼓励广大师生利用互联网等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