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作者: 杨承钢 杨佳佳

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重大任务,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部分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从社会工作参与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并进行反思,论述了社会工作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具体路径:立足发展思维,培育乡村人才;运用情感逻辑,参与乡村治理;利用优势视角,共建乡村文化。

关键词 社会工作;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4-0250-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53

Research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Work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YANG Cheng-gang1,YANG Jia-jia1,2

(1.School of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Harbin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6)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task in the historical journe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Especially in some ethnic areas,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which has become a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flect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ocial work participation, and proposes specific paths: based on development thinking, cultivate rural talents; use emotional logic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 utilize advantageous perspectives to jointly build rural culture.

Key words Social work;Ethnic minority areas;Rural revitalization

基金项目 哈尔滨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项”课题(HZT2023005)。

作者简介 杨承钢(2000—),男,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07;修回日期 2023-12-27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以及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而做出的战略部署[1],既是促进乡村地区全面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重大任务。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受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和历史传统等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不发达、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性困境。尤其在乡村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市场经济相对滞后、相对贫困现象突出。可以说,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更是难点。与此同时,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仅能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还对实现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与文化多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致力于回应社会问题的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旨在关注社会变迁、民生福祉、能力建设和矛盾化解[2],在青少年、老年、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农村、民族、社区等诸多领域都有较为长足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现实实践都表明,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既具有本质上的高度契合性,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情感逻辑以及综合取向的工作方法可在基层治理、乡村文化发展、村民情感支持和社会融入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能够对乡村振兴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专业回应。基于此,笔者聚焦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这一领域,从现实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探索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1 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以及社会工作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与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阐述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伴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进入“后扶贫时代”,但绝对贫困在统计意义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和反贫困事业的终结。在新形势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是今后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议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重要战略和举措。

1.1.1 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

首先,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民族复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历史节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各民族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繁荣兴旺的重要战略。

其次,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国家富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健全社会治理格局。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人民幸福。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有关社会民生各方面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注重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提高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要。尤其在民族地区,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1.1.2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优势。

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难点和重点,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具有全国一般性意义,而且还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优势[1]。

首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我国民族众多,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在生活和文化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实。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并不是要突出某个民族的特点,而是要在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促进民族团结,使各民族交互密切,助力实现民族复兴。

其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国家政权安全。相比一般地区,民族地区乡村的基层治理能力较弱,组织建设不够完善。在乡村振兴的多元目标下,其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民族地区乡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民族地区乡村的基层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处在边疆地带的民族地区农村,更要通过乡村振兴加强其基层组织建设,从而巩固国家政权和边疆安全。

再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利于维护社会良性运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面对民族地区乡村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独特性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就要注重乡村社会振兴。通过党建引领和价值观建构,提高民族地区社会凝聚力,实现高强度的社会动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最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文化多元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一方面,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丰富[3],通过民族文化产品生产以及外界对其的认同,可提高少数民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带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对于主体民族主义的超越,从而增强民族地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进整个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总体价值建构[4]。

1.1.3 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

社会工作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使其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走向“善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的理念、方法等专业特性契合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和需求。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其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中以人为本、价值中立、个别化和非评判等价值取向契合了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独特需要。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引下,其注重村民参与和个人潜能的发挥,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走向更加关注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善治”。

其次,社会工作综合取向的工作方法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提供了多元视角。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可为不同个体、群体或社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社会工作行政与研究等方法也可从宏观层面为乡村治理提供政策研究与倡导。

最后,社会工作的情感逻辑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走向理性治理。在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些“情感”维度的问题已经难以应付,这就需要有效运用社会工作的情感逻辑。社会工作在参与过程中可运用专业技巧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帮助其减轻在乡村变迁过程中的不适应感,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推动民族地区乡村走向理性治理。

1.2 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1.2.1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

第一,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协同发展的工作契机。近年来,乡村发展的目标逐渐多元化,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印发多部有关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鼓励、引导社会工作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专业优势。这为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契机。

第二,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乡村振兴的本质趋同[5]。乡村振兴要求在农村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使农村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得以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与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正与进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专业价值理念恰恰契合。

第三,社会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关注重点与乡村振兴的目的目标相辅相成。社会工作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个人和社会的潜能,注重工作方法的综合性,助力实现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倡导个人能力增长等具体目标间存在互补性,二者相辅相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