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产学研助力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马晓飞 沈楠楠 贺艳辉 段金荣 胡长岁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产学研有效结合是促进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通过整理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及地方渔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环境,以泰州市为例总结分析渔业及数字渔业发展现状,针对现状介绍产学研助力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模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化美丽渔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美丽渔村;泰州市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4-026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55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ssist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she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Ta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MA Xiao-fei, SHEN Nan-nan, HE Yan-hui et al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Wuxi, Jiangsu 214081)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ocuses on the prosperity of industries, and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s an effective means and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sheries.By sorting out the policy environ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nd local fisheries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Tai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sheries and digital fisheries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es typical models of industry academia research to assist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sheries. This paper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nd beautiful fishing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Modern fisheries;High quality development;Beautiful fishing village;Taizhou City
基金项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级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2ZX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3JBFM08)。
作者简介 马晓飞(1989—),山东阳信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渔业经济和信息技术研究。*通信作者,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渔业经济和信息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14;修回日期 2023-09-11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位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提出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
近年来,国内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产学研用合作共赢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4]。Liu等[5]研究指出乡村衰退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而在当下中国表现更加明显,乡村衰退导致恶性循环,我们需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重视推进乡村振兴。廖彩荣等[6]认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强化制度供给、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坚持人民主体、为了和依靠广大农民,抓住关键要素、让核心要素充分流动,抓好工作部署、推动战略行稳致远。二是数字渔业、智慧渔业逐渐成为渔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重要部分。李道亮[7]指出农业物联网在当前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运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公益性行业专项支持,需要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并且对研发农业物联网产品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及使用农业物联网产品的用户进行补贴。三是产学研用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作支撑的模式成为主要方向。吴素春等[8]指出在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农业企业、学研方是产学研合作这一经济行为的主体,而政府是产学研合作博弈的重要参与者,它们在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其合作效果直接影响各方的经济利益。
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模式,虽然国内相关研究单位、企业或养殖户对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多数集中在专业技术研究、示范试点应用等方面,对于数字渔业发展的方式、路径以及产学研多方合作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较少报道。笔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综合分析渔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环境,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罗列分析产学研合作助力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常见模式,针对常见模式应用状况总结并提出提升策略,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产学研合作助力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应用依据。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渔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环境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的通知》[9]指出“以渔业科技创新和行业管理难点为突破口,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制定,逐步推进实施,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治理水平。强化渔业科技,发展智慧渔业:加快工厂化、网箱、池塘、稻渔等养殖模式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增氧、精准饲喂、病害防控、循环水智能处理、水产品分级分拣等技术应用,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无人渔场等先进养殖系统试验示范”。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10]指出:创新数字技术,实施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协同推进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及智慧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拓展应用场景,认定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智慧农(牧、渔)场,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
2020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1],明确到2025年,江苏省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60万hm2左右,水产品产量保持在480万t以上,渔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该意见从保障生产空间是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落实养殖规划制度是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变生产方式是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等3个方面对“十四五”期间江苏省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细化要求。作为意见实施重点内容之一的地方标准《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 32/4043—2021)[12]已于2021年6月3日正式发布,标准明确规定江苏省现有池塘养殖尾水自2023年6月1日起执行达标排放。2022年7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13],提出“十四五”期间,打造100个数字化创新引领的智慧园区、200个智能化水平先进的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10个全程贯通的特色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7个以“苏农云”为底座覆盖全省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
2 产学研助力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产学研用是一种多方合作的系统性工程[14],覆盖加工生产、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等多方面[15],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研究单位、应用转化单位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合作共赢模式。“用”,主要指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或生产产品得到销售使用,有效的“用”是行政监管、企业运营、研发创新与教学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成果落脚点,因此产学研合作得到有效应用才能实现共赢,产学研用有效合作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作支撑,以人才作保障。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16]。笔者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参与的产学研助力泰州市数字渔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模式为例进行研究。
2.1 央企-当地高校-科研院所模式
央企-当地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由企业提供场地和主要资金,泰州市当地高校及专业技术科研院所提供主要数字渔业技术,由企业进行技术转化和落地实施。在为企业养殖生产提供数字化、信息化养殖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学生提供实训和科研场所,通过对监测数据、控制及养殖记录统计分析为养殖模型构建提供数据支持。泰州油恒生态农场承担的油恒智慧农场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为该模式助力泰州市数字渔业应用的典型案例。
泰州油恒生态农场隶属于泰州油恒油气工程服务有限公司,油恒公司是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改制企业。油恒农场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现有农田22.333 hm2、水面8.133 hm2,水产养殖主要包括常规鱼池塘精养、小龙虾稻田养殖以及小龙虾池塘精养。油恒公司在泰州市市级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支持下,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当地高校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相关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应用物联网技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集成环境智能调控、养殖参数设定等关键技术,对油恒农场水产养殖区域安装智能装备进行实时数据监控,运用大数据趋势预警、报警,超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实现水体环境的智能管控,形成智慧农业生产模式,达到绿色环保、养殖高效的目的。项目建立了常规鱼池塘养殖、小龙虾稻田养殖、小龙虾单养物联网样板工程。
2.2 政府牵头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模式
政府牵头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模式是由地方政府牵头主导,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企业为具体实施单位并为技术转化和数字渔业生产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配套,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及科研创新支撑。该模式为目前农业农村部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建设申报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建设单位为县级农业农村(畜牧兽医、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企业)为信息化改造提升实施主体单位,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依托的科研院所或高校为基地技术产品集成应用、中试熟化、标准验证、示范推广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兴化市国家数字渔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鳜、鲈)为该模式助力泰州兴化市数字渔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兴化市国家数字渔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鳜、鲈)由兴化市人民政府主导申报、兴化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建设、兴化市宏云食品有限公司实施、国家数字渔业淡水养殖专业创新分中心依托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紧紧围绕“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中试熟化基地、技术标准验证基地”的基本定位,搭建兴化市渔业基础支撑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及水产品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提升区域内淡水鱼产业的生产数字化水平,促进大数据平台与渔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套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模式,示范带动农村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数据资源建设,增加数字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能力,引领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17],对兴化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现代渔业建设起到重要的先试、先导和示范作用。通过构建兴化市数字渔业数据中心、智慧渔场管理、养殖环境与养殖对象信息监测、鱼病诊断与数字防控等系统,利用智能化、无人化等生产养殖设备层获取数据信息,结合行业专业知识和业务模型,建设基础管理子系统、企业生产管理子系统、渔业信息数据采集子系统、环境监测控制子系统、养殖病害防控子系统、综合服务管理子系统、养殖3D可视化子系统、政府监管子系统、指挥决策中心子系统等不同管理体系,打造淡水养殖数字渔业示范样板,加快数字渔业技术开展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渔业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