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

作者: 邢大伟

摘要 新农科背景下“知农爱农”高素质农村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农业政策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调查,总结具体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4-026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56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Policy Scienc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XING Da-wei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12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rural talents is one of the key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it is urgent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olicy science course. Based on the survey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science course, the specific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y science cours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gricultural policy science;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基金项目 农经教指委2021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思政项目(NJX22228)。

作者简介 邢大伟(1974—),男,江苏新沂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26;修回日期 2023-08-28

加快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的重要举措。新农科建设涉及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课程思政对于培养既有渊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知农爱农”人才起到关键作用;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书育人工作[1];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自然呈现[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堂教学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学校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4]。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5]。课程思政是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6]。农业政策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了解和掌握我国农业政策主要内容,学会用政策方法分析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呈现效果,始终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切实做到课堂教育、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1 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

1.1 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 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具有重要价值。第一,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并驾齐驱,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第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并研究农业政策的制定背景和实施效果,为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三,农业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从经济、社会等角度研究如何制定、实施和评估农业政策。通过课程思政,可以进一步丰富农经学科建设内涵,完善学科建设内容和体系。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理论,分析农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估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第四,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实践调研活动,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农村治理体系、农民生产生活状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从事“三农”工作积累经验,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7]。综上所述,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既能够满足政策、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又能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农村人才作出贡献。

1.2 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农业政策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随着新农科的建设与发展,农业政策学研究相对滞后,而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进一步拓展农业政策学的理论体系。农业政策学是研究国家农业发展目标和政府决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的一门学科,而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将农业政策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农业政策学的理论高度和深度。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是推动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助推器”。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持,培养一批富有深厚“三农”情怀的青年才俊。

2 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调查

2023年4—6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扬州大学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调研。问卷从受访者的基本情况,课程思政的课堂实施、形式、作用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55份,实际回收15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5份,共计有效问卷145份,问卷有效率达96.67%。

2.1 明确课程思政本质含义和根本要求 调查显示,75.17%的受访者听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大势所趋。然而,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淆是当前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障碍。超过70.00%的受访者不能区分或者不确定是否能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仅28.28%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准确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更好地融会贯通,需要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走出认识误区。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合并,也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筑牢教育根基,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含义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阐述思政教育的意义,具有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效果,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62.07%的受访者明确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

2.2 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实践“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90.35%的受访者认为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教育和成长很重要,仅不到10.00%的受访者认为不重要或持不明确的态度。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增强从事“三农”工作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从国家层面看,课程思政是“强国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和要求。从个体层面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全面发展的新路径。从高校层面看,课程思政是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拓展了思政课程的边界,有利于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的协同育人效应。

2.3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作为教育部教学大纲、教师教案评价及大学课程设置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课程思政,要切实满足课程目标要求、符合教学大纲修订基准,并精选教材编审及教案课件设计,使其有效满足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室实训、作业论文全流程、全体系要求[8]。38.62%的受访者表示课堂思政教育内容对专业课知识学习非常有帮助,47.59%的受访者认为课堂思政教育内容对专业课知识学习比较有帮助,超过80.00%的受访者认为课堂思政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使自己充满正能量。课程课堂思政存在诸多好处。例如,有利于培养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思考“三农”发展和未来、培养热爱“三农”的职业素养、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以及提升人文素养。课堂思政教学形式多样,调研结果显示“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占比高达69.66%。“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结合知识点树立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等、通过正能量案例视频引出所讲内容”3种形式的受欢迎度超过60.00%。此外,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提高参与意识,推荐相关文章、书籍、网站,多讲授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4 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调研结果显示,89.65%的受访者认为在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必要的,超过90.00%的受访者能接受在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中探讨思政内容,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农业政策学基于自身学科优势及专业特点,深入解读育人目标,提炼总结学科知识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有效扩宽农业政策学课程设计的深度、广度,使课程内容更加深入学生内心。教学内容包含专业知识、行业行情、国家政策、国际动态以及文化历史等,多角度、全方位扩充了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在提升学科引领性、时代性及开放性方面成效显著。93.10%的受访者认为农业政策学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思政知识清晰且逻辑严密;93.79%的受访者认为课程中融入的思政知识与专业内容联系紧密;93.79%的受访者认为课堂思政教育内容能引发课后对农业政策方面的思考。58.62%的受访者认为在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较大,10.34%的受访者认为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非常大。71.72%的受访者能将农业政策学中思政知识转化为行动。由此可见,在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有效实现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并激励学生为乡村振兴付诸实践。

2.5 推动思政教学改革成效落实 在当前大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力求达到“1+1>2”的效果,提升高校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实效。高校虽然通过体制机制建设等措施,已对其协同育人模式开展了有效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在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需求的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其次,教学方法形式枯燥单一,专业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此外,还存在对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理念执行不到位、引入正能量过于突兀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注重职业素养、道德教育、创新精神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以及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与解读,同时也要在对学生职业前途的定位与规划、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