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育种学“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探讨
作者: 罗莎 周庆红 朱强龙 单楠 孙静宇
摘要 在新农科背景下,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国家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立足培育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既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依托于优质专业课程的建设,园艺植物育种学是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前期探索实践,该课程构建了“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农科相关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新农科;园艺植物育种学;三位一体;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4-027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59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Trinity” Course in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LUO Sha,ZHOU Qing-hong,ZHU Qiang-long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45)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universities need to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focusing on national major strategies such as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cultivating a group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loving rural areas,and loving farmers.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rel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courses.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is a major backbone course of the horticulture major. Through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is course has constructed a “Tri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related course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Trin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育种学I》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XJG-21-3-26);江西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园艺植物育种学I”。
作者简介 罗莎(1983—),女,湖南宁乡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蔬菜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3-12-01
在新农科背景下,2022年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教高〔2022〕23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多项教育相关会议,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2020年8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课程思政不是教育改革,而是教育回归,旨在让农业高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农科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3]。专业课是高校学生的主要课程,所占比例超过思想政治课程,且专业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为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需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隐性教育资源有机融合,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4-5]。因此,探索和构建符合新农科要求的农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十分必要。
1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内容及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园艺产业占江西省种植业产值40%以上,形成了以柑橘、猕猴桃、辣椒、豇豆、芋、百合等特色园艺产业,在服务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做大做强水果、蔬菜、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6]。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能为地方产业服务的“扎根农业、服务农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目前,园艺专业学生主要接受专业类学科知识的教育,人生理想缺乏,职业规划不清,对从事园艺专业相关岗位就业积极性不高,缺乏“扎得下去、吃得了苦、干得成事”的吃苦耐劳精神,导致园艺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不利于地方园艺产业的持续发展[2]。因此,挖掘园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把价值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发挥专业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是培养“知农、爱农、敬农”新型农业人才的必要手段。
目前,我国种业存在创新能力较弱,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种子对外依存度高等系列“卡脖子问题”[7]。中央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8]。种业发展离不开优秀的育种人才,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各农业高校的迫切任务是培育一批专业知识扎实且实践能力较强,又知农爱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9]。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高校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人工进化的遗传原理和技术手段。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认识优良品种在园艺植物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的遗传原理、改良途径和技术手段;能够将先进的育种技术应用于育种研究和实践中,促进园艺植物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该课程侧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如何将价值塑造融入课程目标是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蕴含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耕读精神、爱国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应充分挖掘各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如盐入水”的方式将德育渗入专业课授课全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10-11]。因此,该课程建设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育种在园艺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作为园艺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发挥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新农业服务。探索方案如图1所示。
2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案例的整理
丰富生动的思政案例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能让课程思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园艺植物育种学是一门与产业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依托最新的生命科学技术成果,且与生活息息相关,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同时可以挖掘一些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实例。如绪论部分蕴含古老的农耕文化与现代育种技术的碰撞,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技术的敬畏;种质资源章节中蕴含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元素,能让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同时,不同时期育种家的感人故事、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贯穿整个教学章节,可作为课程教学素材。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途径具体见表1。
3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3.1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修订课程建设目标 在新农科背景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育人目标需要紧
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一批急需紧缺农业人才[12]。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以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为目标,难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与思政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形成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价值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知识、育种技术和“三农”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创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的园艺新品种目标,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2 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在“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按照表1中思政教学内容安排,在各章节课堂教学环节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达到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基础知识与前沿科研成果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园艺育种产业的前沿学科动态,拓展和丰富实验、实习课程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实验课程的设置,挖掘育种界新秀的科研事迹,将权威文献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实验中,通过对优秀年轻学者研究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和自豪感;实践教学是培养“知行合一”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实习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江西育种企业,如江西大家族种业有限公司等,参与育种企业的杂交实践等育种工作,了解产业实况及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参与科研实践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与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课堂教学后,组织部分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开展,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得以深刻理解。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刻理解科研创新求实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3.3 提高课程的育人效果,创新教学模式 依托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集思政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前、课中、课后“三步走”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课堂授课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梳理的课程知识点及相关思政案例,通过线上(MOOC、超星、微信、QQ等)的方式,如教师制作或网上精选的短视频、图片、问题导向等形式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各章节知识点,学习相应的思政案例,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改变传统的被动听课的习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式及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辅以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延伸学习时间。
3.4 立足课程的引领性,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除传授专业知识外,专业课教师还肩负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职业情操的重任[13]。课程思政教育能否有效开展,专业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是前提,将思政教学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能力是保障。因此,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研讨和教学竞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帮助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思政育人的意识。同时,教师通过研讨积累思政案例,引领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为价值能力,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课程的思政效果,并实现育人价值的目标。同时,教师通过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提高思政教学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技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