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 董大朋 许晓
摘要 为探索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路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等方法,从省域与市域层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12—2021年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程度由初级协调阶段发展为良好协调阶段,虽存在市(地区行署)间的发展差异,但整体协同发展态势良好。
关键词 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2-021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2.04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ONG Da-peng,XU Xi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9)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at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entropy value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couple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and other methods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th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12 to 2021, the overall leve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wed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and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ed from the primary coordination stage to the good coordination stag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y;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Coupling coordination;Heilongjiang Province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积极尽职履责维护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 474.31万hm2,粮食总产量778.82亿kg,分别占全国的12.4%和11.2%,连续14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同时,黑龙江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上区位意义重大。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紧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机遇,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提升导致耕地资源非农化,压缩了粮食产量提升的空间;同时,在粗放式农业发展方式下,农业化肥使用带来面源污染,现代化机械的化石能源燃料投入对生态系统破坏,导致农业环境承受压力增大和可持续发展性能逐年弱化,耕地生态安全程度也逐渐从生态盈余最终转变为临界超载状态[1-2]。当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已进入提质升级的转型新时期,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进而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解决好农业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问题,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对实现农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农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K.Bowlding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建立生态经济学,开启了学者们对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广泛关注[3]。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专家学者更加重视农业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协调关系,意识到要在农业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上确保耦合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目前研究方法已经逐渐成熟,现有文献大多运用DEA模型[5]、耦合评价模型[6]、剪刀差方法[7]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的铺垫。研究视角上国内学者更具有针对性,立足于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背景,对丘陵沟壑区、草原农牧区、困难山区与长江经济带等研究区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深入研探[8-11]。为完善农业生态治理,平衡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目前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显著,但多为对某一区域的单一实证分析,鲜有学者对研究区内部的空间分异情况深入探索。且多为对生态脆弱区的研究,对东北地区的关注较少。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发展中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此,笔者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选择2012—2021年全省及其所属13地级市(地区行署)的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2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旨在科学研判新时代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态势,为更好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参考前人学者的相关研究[12]并结合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数据可获取性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围绕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2个子系统,构建包含16项指标在内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农业经济系统包含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产量、油料产量、水果产量、水产品产量等7项指标,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包含水资源总量、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水库库容量、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园地面积、年平均气温等9项指标,具体指标及相关单位说明见表1。所选指标数据来自历年《黑龙江统计年鉴》与中国国家统计局。
1.2 研究方法
1.2.1 指标无量纲处理。
为了准确反映各指标间数据的物理意义,方便不同单位的数值进行正确分析,该研究选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计算公式:Xij=xij-min(xij)max(xij)-min(xij)(1)
负向指标计算公式:Xij=max(xij)-xijmax(xij)-min(xij)(2)
其中:xij表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据;Xij表示数据标准化后的值,Xij∈(0.1)。max(xij)和min(xij)分别表示第j项指标所在序列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1.2.2 熵值法确定权重。由于熵值法中运用到对数,标准化后的数值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对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平移:
yij=0.99Xij+0.01 (3)
然后分别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样本值占该指标的比重Pij,以及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和差异系数gj,公式如下:
Pi=yijmi=1yij(4)
ej=1lnmmnpijln(pij)(5)
gj=1-ej(6)
为了克服主观判断导致的权重确定偏差,该研究选用熵值法对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公式如下:
Wj=gjnj=1gj(7)
1.2.3 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在测算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之前,先计算综合评价指数,用以评估2012—2021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值越大,说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发展水平越低。公式如下:
U=njyijwj (8)
1.2.4 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耦合是指2个及以上的系统有着密切联系,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度的大小可以反映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数值越大相互作用越强,反之越弱。但耦合度并不能代表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好坏。因此还需要测算耦合协调度,对2个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具体公式如下:
C=U1×U*[(U1+U*)/2] (9)
T=αU1+βU* (10)
D=C×T(11)
式中:T为系统间的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2个系统同等重要,所以α=β=0.5。参考廖重斌[13]的研究,耦合协调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2。
2 实证分析
2.1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测算
运用前文方法测算2012—2021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变动趋势见图1。研究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在0.2~0.9浮动,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2018—2020年增速最为明显,综合评价值由0.413 8上升至0.806 7。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以2017和2019年为拐点,数值速降再后有回弹。2012—2017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指数由0.318 2上升到0.616 2。期间,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做强优势农作物,增加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产量增收约1 649万t。2017—2019年农业经济发展指数开始下滑,其中2017—2018年下降近0.10。可能受2018年非洲猪瘟和饲料价格上升的大环境影响,黑龙江省畜牧业遭遇了较强的市场风险。以生猪养殖业为例,全国猪肉价格同步跌幅12.1%,黑龙江省近150万t的猪肉售价受限。同年,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也出现了减产危机。大豆补贴政策出台时间与农民准备生产资料时间存在滞后性,导致大豆总产量同比上一年锐减3.15亿kg。畜牧业生产形式欠佳和粮食作物的减产,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打击。因此于2019年,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与农业补贴。农业经济发展态势开始转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出现回弹。
研究期间,农业生态环境指数与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相近,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2012—2018年,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数值增速较缓,增幅仅在0.10左右。但自2018年起,增速明显加快,由0.368 1突增至0.902 0。虽在2020年呈现微弱下滑,但同比2012—2018年增幅明显,发展态势向好。2018年,习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指出,“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同年,黑龙江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聚焦气、水、土壤等领域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守护好黑土地,至2020年,全省土壤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受污染耕地与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2%、100%。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