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视域下农民生态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作者: 孟千雅 王宇雄

摘要 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讲究“伦理本位”,乡土社会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差序格局中的自我主义、公私划分的相对性以及维系私人道德等特性,对农民生态伦理的形成、塑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差序格局,农民生态伦理建设存在着缺乏生态价值意识、生态伦理意识淡薄、生态道德行为失序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农民走出生态伦理困境,应加强农民生态集体主义观念,建立农村家庭生态责任制和强化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差序格局;农民;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D 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2-026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2.05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s’ Ecological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ial Pattern

MENG Qian-ya,WANG Yu-xio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inzhong,Shanxi 030801)

Abstract Strengthening farmers’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building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hinese society pays attention to “ethical standard”, and local societ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l patter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goism, the relativity of public and private divis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private morality in the differential pattern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shaping a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ecological ethics.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patter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s’ ecological ethics, such as lack of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value, weak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disorder of ecological moral behavior.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help farmers get out of the dilemma of ecological ethic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llectivism of farmers,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rural familie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tizen moral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Differential pattern;Peasant;Ecological ethic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就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还存在诸多短板,给原本山青水绿的农村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此,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意识、增进农民生态情感并矫正不良生态行为,培育新型生态农民显得十分重要。

1 差序格局与农民生态伦理之间的内在逻辑

差序格局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基于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所提出,用以描述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概念。差序格局是指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将自我层层包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义务的基础上,而不是靠利益或者契约,从而构建了一种有层次、有规矩的社会格局。差序格局十分符合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对传统农村社会而言更是如此。农民生态伦理意识作为对自身和农村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认识与理解,是农民在生活生产中树立起来的尊重自然、自觉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伦理意识[2,与差序格局中“自我主义”“公私划分的相对性”“私人道德”的鲜明特征具有深层的逻辑联系。

1.1 以自我主义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影响农民生态伦理的形成

差序格局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自我主义,即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与个人主义不同,个人主义建立在宪法和权利观念之上,是权利本位的,而传统中国是伦理本位的,没有产生个人观念和权利观念,更多是依照义务的原则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强调的是个人对于他人的伦理义务[3。自我主义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缺乏公德、差序有别、自利取向[4。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导向,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扩张或收缩的人际关系网络。总之,差序格局下每个人形成的关系都是以自我主义为基础推出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差序格局使得农村以自我为中心的伦理关系突出,农民生态伦理的形成深受自我主义的影响。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人伦关系为基础,地缘和血缘合一的人际关系。在农村地区,农民之间的人际互动往往是先以自我为中心,在心中进行权衡后,才将自己的社会关系推向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起社会联系。此外,农民往往容易受到来自差序格局内外的双向制约,特别是在差序明显的农村社交圈里,农民想要攀上“中心人物”的心理压力以及群体规范所带来的压力,再加上个体能力的限制,使得普通农民始终努力与群体领袖及其成员保持一致的意见,不敢与群体脱离。这就导致对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伦理教育,或者是向农民普及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时,如果“中心人物”熟视无睹,那么一般农民为了合群,也会觉得无所谓。因为他们努力想要争取到群体的认可,以免自身脱离圈子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2 以“公私划分的相对性”为导向的差序格局影响农民生态伦理的塑造

差序格局的又一重要特性是公私划分的相对性。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可以说是私,是己[5,二者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公与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人皆有私心,但中国的乡土社会总是容易落下诟病。费孝通先生认为:“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6。在中国,一个人的社交圈子里面就是私,圈子外面就是公,内外之间比较是不考虑人数、规模的,所谓的私,可能是一个人、一家人,也有可能是一公司或者一社区。总之,公私的界定依附于社会团体的圈子范围。差序格局使得农民公私划分的界限变得模糊,农民生态伦理的塑造深受以公私划分的相对性为导向的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是流动性很小,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必然会对农民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梁漱溟先生认为:“由于中国人缺乏类似于宗教的、阶级的、民族的团体组织,最看重的就是家庭了,个人淹没在家庭之中”[7。家庭作为划分公私、群己、人我界限的基点,决定了农民是否会具备正确的生态伦理行为。因为在农民的传统观念中,凡事以家庭为界限,只要是自家人的事情,也就是私人的事情,农民就会积极热情的去做,而公家的事情,则与自己无关。对此费孝通先生认为是由于公与私的划分具有相对性,“说起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6。尤其是涉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部分农民将生态环境、生态资源视为公共财产,需要时便可享受利用,但保护生态环境却是一项公共责任,与个人无关。

1.3 以“私人道德”为标准的差序格局影响农民生态伦理的发展

“痛恨贪污的人,遇到自己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还要帮他隐瞒,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用能干两字来自解”[6。费孝通先生谈道德时,描述了如上的现象。他认为在差序格局中,以上说法是不矛盾的,因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的伸缩”6。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所导向的道德,属于私人关系,维系的是一种私人道德,讲究的是“人情”,攀的是“关系”。从道德的角度看,这种道德标准的伸缩性是道德转型滞后的结果,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来缺乏公共领域,在封建社会宣扬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下,公共领域是难以出现的,这就导致中国人特别注重私人领域和私人关系,与之对应的私人领域的道德也特别发达。总之,中国的道德观念是附着于各种私人关系上的私人道德的集合体,所有衡量价值的标准都受到差序格局的影响。差序格局使得农民的道德标准极具伸缩性,农民生态伦理的发展深受私人道德的影响。

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半封闭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血缘和地缘合一,农民之间沾亲带故,关系本位是传统农民在社会互动中的基本取向。农民为人处世注重亲情和礼俗规约,讲究的是亲疏有别、“面子”无价。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这样的思想仍然较重,老一辈农民尤其关注与自己同血缘的“本家人”,他们往往会依据行为主体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判定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关系越密切,生态道德标准就越宽松,反之,就会越严格。这部分农民不仅不会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反而是破坏者,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农民提升生态伦理意识,最终影响农民生态伦理建设的长期发展。

2 基于差序格局农民生态伦理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要想实现农村的绿色发展,就必须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激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我国农村是最具有传统乡土社会特点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地方,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深受差序格局特性的影响。基于差序格局,当前农民在生态伦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缺乏生态价值意识、生态伦理意识淡薄、生态道德行为失序等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