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学院发展视角下的海南乡村振兴大学发展研究

作者: 赵峰 何进威

摘要 从新型农民学院发展的视角,通过对新型农民学院的发展做法和成就进行分析,分析了海南乡村振兴大学的基本情况和使命担当,强调了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农民学院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明确使命担当、适应服务主体变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服务平台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 农民学院;海南乡村振兴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2-027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2.0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Rural Revitalization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llege

ZHAO Feng,HE Jin-w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Hainan Ope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08)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farmers’ colleg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new type of farmers’ college. And we analyzed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mission responsibility of Hainan Rural Revitalization University, and emphasize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and it was compared with the Farmers’ College.Finally,som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uch as clarifying mission responsibilities, adapting to changes in service subjects, strengthening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nnov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nd establishing educational service platforms.

Key words Farmers’ colleges;Hainan Rural Revitalization University;Talent team construction;Education service platform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农民学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包括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农民工等;随后,以湖州农民学院为典型代表的一批农业学院成为服务“三农”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随着2018年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将农民学院更名为乡村振兴学院[2。2021年1月,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海南开放大学、海南乡村振兴大学举行揭牌仪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乡村振兴大学,提出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办学特色,以开办乡村振兴大学、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为契机,紧紧聚焦“五大振兴”,着力培育一大批乡村振兴主力军,把海南乡村振兴大学作为海南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的主要阵地,从而推动海南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建设好海南乡村振兴大学,将对海南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工作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建设好乡村振兴学院和乡村振兴大学,既是全国各地开放教育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实现人才振兴的必然选择。新型农民学院是我国农村教育的新形式,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技能为目标,通过结合农村实际,以职业教育为主,提供科技知识和技术培训[3。基于此,笔者总结了农民学院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海南乡村振兴大学的建议,以期为海南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以及推动海南农村基层干部终身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1 农民学院的发展

1.1 农民学院的发展历程

农民学院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农民学院。农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包括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农民工等4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学院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例如,各地农民学院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开设了不同的课程,比如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法律知识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农民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员创新创业,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5。农民学院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1.1.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发起了一场革命性的教育运动,即农民学院的建立。建立这些农民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他们主要依靠各地农业部门的支持,通过组织各种培训班和讲座进行教学活动。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以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管理为主,目的是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经济管理能力[6

1.1.2 发展初级阶段。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学院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他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开设了更多的课程,比如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法律知识等。此外,一些地区还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7

1.1.3 成熟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农民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网络,覆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8。此阶段农民学院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它们已经成为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平台。

1.1.4 现代化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农民学院开始向现代化转型。一些地区开始引入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同时,他们也加强了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9。 此阶段农民学院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学院,已经成为一个集教育、科研、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机构。

1.2 主要做法

1.2.1 依托地方资源,开设实地教学。

农民学院通过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和实践环境,开设了实地教学课程。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农田耕种、农产品加工等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2.2 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农民实践活动。

农民学院通过开展农民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与农民建立密切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农村社区的发展规划、农产品销售、农村社区服务等活动,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农民对农村振兴的认识和理解。

1.2.3 引入现代化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方式。

农民学院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如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0

1.2.4 拓展课程设置,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

农民学院拓展课程设置,逐渐从农业技术向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社会文化等领域拓展。通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满足农民对不同领域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1.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农民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和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3 主要成绩

1.3.1 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基层骨干人才。农民学院通过培养大量的基层骨干人才,为农村社区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1.3.2 积累了丰富的农村教育实践经验。农民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农村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农村需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1.3.3 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学院为农民提供了实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3.4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知识素养。农民学院培养了大量的农民学员,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1.3.5 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学院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4 待解决的问题

1.4.1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学院需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1.4.2 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学院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投入,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1.4.3 农民参与度低,教育效果有待提高。农民学员的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学院需要加强与学员的互动,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1.4.4 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教育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民学院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1.4.5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农民学院的教育内容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供更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5 值得借鉴的经验

1.5.1 “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高校负责教学实践”的多元化参与模式是农民学院的灵魂所在。

农民学院作为服务“三农”的公办公益性平台型学院,与普通高校的学院是有本质区别的。由于学习主体(农民)的性质及其需求的特点,农民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推动。湖州农民学院的管理模式采用院务会议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管委会主任,市级涉农部门为管委会成员单位,成立农民学院管委会,每年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农民学院业务发展问题,负责重大决策、政策安排、督查考核等,为其指明发展方向。这种模式实现了多方主体的利益共赢,面向农民的教育供给更多的是公益性行为,其市场性较差。但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在政策、经费上提供支持,具体如何开展教学、丰富教学产品的供给不是其优势;高校具有提供优质、多样教学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但其现有的教学模式供给对农民来说缺乏针对性。这种模式是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和农民提供需求及资金支持。教学实践者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也主要是在这种工作机制下推动成立的,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