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圈养黑麂对室外圈舍的选择利用
作者: 杨凌帆 王君 张恩权 刘萍 张轶卓
摘要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但有关圈养黑麂的行为学和圈舍选择的研究十分有限。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北京动物园2个圈舍共18只圈养黑麂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圈养黑麂对室外圈舍中的垫草有非常明显的偏好,对土地利用的观察值远低于期望值。在11:00和14:00游客量偏大时段,上午黑麂以垫草休息为主,下午以土地和垫草利用为主,在27~31 ℃黑麂最为活跃,混合群黑麂的社群行为更多样化。分析了造成以上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据此对黑麂圈舍优化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 黑麂;室外圈舍;空间利用;动物福利
中图分类号 Q9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101-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26
Selection of an Outdoor Enclosure by Captive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at Beijing Zoo in Summer
YANG Ling-fan1 ,WANG Jun2, ZHANG En-quan1 et al
(1. Beijing Zoo, Beijing 100044;2.Center for Biodiversity and Nature Reserve,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41)
Abstract The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is a rare and endangered protected animal endemic to China, but studies on the behavior and enclosure selection of captive Black Muntjacs are very limited. In this study, we used transient scanning method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18 captive Black Muntjacs in Beijing Zoo. This study found that captive Black Muntjac had a very clear preference for bedding grass in outdoor enclosures and observed values for land use were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 During the time of high visitor volume at 11:00 a.m. and 14:00 p.m., Black Muntjacs mainly rested on bedding in the morning, and mainly used land and bedding in the afterno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above phenomena and proposes scient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Black Muntjac enclosures accordingly.
Key words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Outdoor enclosures;Space utilization;Animal welfare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俗名红头麂、蓬头麂等,属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麂属(Muntiacus),是我国特产的中小型鹿科动物,生性机警,喜栖于高山密林,分布区仅见于皖南、浙西及与之接壤的闽、赣部分地区[1-2]。黑麂毛色暗褐,腹部呈白色,头顶两角之间有一簇较为明显的棕黄色长毛,成体可达到21~26 kg,雄性黑麂头顶有短角和獠牙[3]。
我国有3种麂分布,分别为黑麂、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数量最少,由于栖息地的不断缩小以及屡禁不止的偷猎现象,黑麂现已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3]。
目前,国内外对黑麂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资源及资源量调查[4-6]、栖息地特征及其栖息地利用[7-10]、黑麂食性、黑麂的繁殖发育及生理[11-13]、动物细胞学、遗传学[14]、分子进化[14]及行为学[15]等方面,但是针对人工圈养黑麂的研究较为鲜见。吴海龙等[1]对圈养黑麂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了12头成年黑麂,饲养方式为雌雄成对饲养或2雌1雄,未涉及幼体和雄性间的社群行为。
室外圈舍的生境质量对圈养野生动物的行为、健康和福利存在重要影响。黑麂为国家特有的 Ⅰ 级保护动物,在国内也仅有北京动物园、杭州动物园、合肥野生动物园与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站拥有圈养黑麂,但是国内有关黑麂对室外圈舍的选择利用研究尚鲜见报道。因此,笔者开展了黑麂对室外圈舍的选择利用研究,以期为黑麂的室外圈舍改善提出科学依据,填补了国内外有关黑麂行为学研究和圈舍选择利用的空白,为提升圈养黑麂动物福利提供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地点。
北京动物园黑麂圈舍位于动物园西北角的鹿苑,占地约1 800 m2,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共划分为5个圈舍。根据研究目的和观测需求,将对游客展示的3个室外运动场(图1)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动物行为观察,这3个室外运动场基地类型如表 1所示,以土地和砖地为主,不同圈舍间用铁网隔离。
1.1.2 目标动物。
根据饲养展示需要,将1舍和2舍联通共同饲养14只黑麂,包括4只雄性10只雌性,其中1只雄性来自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3舍饲养4只雄性成年个体(表 2),其中1只从杭州动物园引进。以耳缺刻法区分识别个体,3只新出生幼崽尚未给予谱系号。另外,因8月26日和27日黑麂3舍施工,动物饲养展示区域有所调整,3舍动物移动到2舍,原2舍动物压缩至1舍饲养。
1.1.3 饲养管理。
北京动物园黑麂夏季每天饲喂2顿(图2),分别在8:00和16:30,食物以胡萝卜、颗粒料为主,辅以苹果、玉米(表3)。冬季在11:00加餐1顿,并在饲料中添加
黑豆补充蛋白质,以及圆白菜、油麦菜等新鲜蔬菜。夏季常备料包括鲜苜蓿和桑树叶,冬季为干柞树叶和干槐树叶。
日常饲养操作中,一般在14:00—14:30开展正强化行为训练,包括目标棒跟随、称重、体尺测量等内容,以少量花生、红枣、西瓜作为奖励物。每日还会将新鲜树叶摆放在不同位置上,丰富并展示黑麂的自然行为,鲜苜蓿白天放置于草架上晒干水分,晚上将其从草架上取下并散开铺放于地面方便黑麂取食;桑树叶枝条被插放在篱笆、草架等高处,诱导雄性黑麂抬起前肢取食,以达到锻炼后肢力量的目的。
1.2 方法
在已有文献[7]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调整,构建了黑麂行为谱,并于2021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北京动物园对17只黑麂室外圈舍的选择利用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在正式观察前首先进行了1 d(2021年8月23日9:00—12:00和13:00—17:00)预观察,确保熟悉和掌握黑麂行为谱中的各种行为。正式观察时间为2021年8月24—31日,期间每天9:00—12:00和13:00—17:00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每隔10 min记录1次黑麂个体在室外圈舍的位置、行为、年龄、数量和性别以及环境信息(包括天气、温度、噪音、人为干扰类别和数量)。为了准确确认黑麂个体的性别和耳缺刻,使用博冠(BOSMA)黑鹭10×42型号望远镜进行观察。噪音记录仪器型号为希玛AS-804B。在数据整理与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麂的行为谱
北京动物园圈养黑麂行为谱见表4。
2.2 黑麂行为基本情况
2.2.1 混群黑麂行为基本情况。
这次观察记录中,共记录到黑麂混合群16种行为(表5),去除一次无效记录,共观察记录行为2 136次,其中成年雄性行为518次,成年雌性行为1 186次,幼体行为432次。混群黑麂各项行为的观察记录次数及比例见表5,其中休息、摄食、反刍、散步是主要行为,占总体的92.97%。
将动物行为观察次数排名前4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统计发现(图3),混合群黑麂休息行为频次呈现先升高再稳步下降趋势,在10:00达到峰值;反刍行为频次呈先上升再波动下降的趋势,在13:00达到峰值;摄食行为频次在13:00和16:00达到高值;散步行为在14:00达到峰值。
2.2.2 雄性群行为基本情况。
该研究共记录雄性群147号黑麂行为281次,152号黑麂行为273次,153号黑麂行为251次,154号黑麂行为259次,合计1 064次(表 6),其中休息、摄食、反刍、散步占总体的95.03%。
根据图4,雄性黑麂休息和反刍行为频次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9:00—13:00为休息行为发生的主要时间段,并在10:00达到高峰。摄食和散步行为频次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摄食行为在10:00发生频次最低,之后逐渐上升,13:00后呈波动上升趋势直到16:00达到最大值;散步行为在11:00频次最低,之后逐渐上升,14:00后略有下降后趋于平稳。反刍行为在11:00达到高峰。
2.3 黑麂对室外圈舍的选择利用
2.3.1 混群黑麂对室外圈舍的利用。
由表7可知,混群黑麂在圈舍1和圈舍2对土地、砖地、垫草的利用情况相似。土地的期望值(面积占比)高于70%,但观察值(实际利用率)低于期望值;砖地的期望值(圈舍1:22.45%,圈舍2:16.50%)高于观察值(圈舍1:7.20%;圈舍2:4.16%)且差异明显。圈舍1和圈舍2垫草的期望值很低(圈舍1∶1.15%,圈舍2:2.98%),但是观察值明显高于期望值(圈舍1∶19.31%,圈舍2∶20.58%)。石子路、水泥地和小木屋的观察值与期望值相差不大(表7)。
2.3.2 雄性群黑麂对室外圈舍的利用。
雄性群黑麂在圈舍2和圈舍3对土地、垫草和砖地的利用趋势相似。土地的期望值(圈舍2:77.41%,圈舍3:83.44%)高于75.00%,但观察值(圈舍2:34.80%,圈舍3:39.58%)低于期望值且差值超过30%;圈舍2和圈舍3垫草的面积占比较低(圈舍2:2.98%,圈舍3:2.26%),但是观察值明显高于期望值(圈舍2:60.14%,圈舍3:54.43%)。圈舍2砖地的观察值低于期望值且差异明显,但是圈舍3内的砖地差异相对较小。石子路、水泥地和小木屋的观察值与期望值相差不大(表8)。
2.3.3 黑麂在不同空间基底活动行为。
根据图5,综合2个圈舍的数据分析得出,黑麂在垫草上休息行为占70%,在砖地上休息和摄食行为合计占80%以上,土地上除了主要休息外,其余行为占比相差不大。
2.3.4 黑麂室外圈舍选择利用的时间节律。
根据图6,综合2个圈舍的数据分析得出,黑麂对垫草和土地的偏好明显高于其他材质地面,9:00—11:00黑麂都偏爱在垫草上,黑麂从13:00之后更偏爱在土地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