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张健 王颖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0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等系列重大决策背景下,结合东北3省实际情况,侧重农业产出、融合乡村建设测度体系,建立新的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根据2010—2019年东北3省农业基础数据,运用熵值法、多重线性加权函数法、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分析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以及反向追踪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10—2019年期间,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增长速率快,区域内地级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化发展明显,归纳影响因子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农民收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乡村文明建设水平是主要障碍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绿色化发展、持续性发展步伐,构建长效政策机制,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建议,以便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水平;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230-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54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Region

ZHANG Jian,WANG Ying

(Geographic Science School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0)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series of major decisions such a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focus is on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systems, and a new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icator evalu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of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from 2010 to 2019, entropy method, multiple linear weighting function method,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geographic detector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s well as the obstacle factors affec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reverse track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from 2010 to 2019 was relatively low, but the growth rate was fas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s in inland cities in the region was significant, with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vestment, farmers' incom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being the main obstacles.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is proposed to further increas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onstruct a long-term policy mechanism,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ustained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in order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Spatial autocorrelation;Geographical detector;Northeast China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发展的总要求和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发布一系列相关文件,标志着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迎来新机遇[1],迎来机遇就要顺势而为,将“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到广大农村地区。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实现民族复兴、农村富庶,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指明了路径,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总体战略是完成乡村发展的首要任务[3]。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脱贫后国家发展的又一关键战略,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共享的核心战略,是实现全面和均衡发展新型现代农村的重大举措。但与城市多年来的发展相比,仍有诸多困境在挑战中国农村振兴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科技创新投入、人才投入、物质资源投入、资金财政投入等方面均表现不足;广大农村地区农政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农业资源适度配置能力尚为薄弱,而农村地区多年来的产出成果转化率低,农村发展也处于滞缓状态等[3]。因此,消除农村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是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3]。

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出的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被称之为农业现代化[4],这是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换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3]。对于具有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时代性、整体性等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单方面分析农业发展过程是不全面的,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也应着重分析,乡村建设和农民发展等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巩固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健康发展社会环境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国内外学术研究和争相探讨的热点课题。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开始逐步形成了对现代化问题探究的热潮,并且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相较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现代化评价较为成熟的研究,现阶段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热点的研究主流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索[5-6]、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推演预测[7-8]、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预测[9-10]、农业现代化时空格局分析[11-13]等。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14]、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15]、变异系数法等。对于研究中所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多用“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孔祥智等[16]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大趋势下,开展对农业农村治理建设现代化研究,即认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治理,农村文化,农村生态等方面也应实现现代化的同步。韩长赋[17]也指出,“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单一的农业现代化,需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3大体系,推动农村文教建设,带动农民成长致富奔小康[18]。综上,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针对不同区域,由于设置的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不同,因而得出的最终结果亦有差异。部分学者的研究仍停留在“农业现代化”宏观概念上,未进行与中国实际情况的融合。从现有研究看,学者们通常只考虑农业现代化的时序差异或者空间区域差异,同时兼顾时空尺度的研究不多,此外,相关研究也较少涉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方面,因此,该研究以东北3省为研究区域,从时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东北3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分异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子进行反向追踪,以期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制定和决策指导提供理论参考及对策建议。

在乡村振兴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等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亟待展开欠发展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评价及演化机理研究,由于东北3省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使得农业农村协同一体现代化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鉴于此,该研究在构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时,参考农村建设治理水平评测方法及农村综合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构建4大准则层,并将4大准则层指标细化为16个二级指标,对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水平、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对2010—2019年34个地级市研究单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进而探讨东北3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演化机理,并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对策。研究结果可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方法论借鉴,为东北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因地域差异以及数据采集问题,以东北3省为研究对象。东北地区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该研究选取34个地级市,因大兴安岭地区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数据缺失难以测度,故不列入测度范围),区域辽阔,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共同构成广阔的东北平原,水绕山环、沃野千里。区域内土质以黑土为主,耕地广布,宜耕荒地接近1亿亩(666.67万hm2),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综合性的大农业基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都需要统筹谋划和推进。近年来,国家多次颁布保护促进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要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复苏,就必须紧抓机遇,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利于助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指导,找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障碍因素更是关键所在,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障碍才能真正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又快又好发展。基于2010—2019年东北地区的统计数据,选取2010、2013、2016、2019年4个年份,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讨论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以期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