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取向的农民环境抗争行为动力机制研究
作者: 王昭
摘要 当前环境抗争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污染-抗争”的前提预设,忽视了抗争者本身目标取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通过X村环境抗争的案例研究,发现村民与污染企业之间关系经历了“利益结合-利益分化-利益转向”3个阶段的变化,每个阶段中村民的利益取向是导致环境抗争发生与否的决定因素,环境抗争本身就是村民为了实现利益而采取的策略手段。因此在环境抗争研究中应当摆脱“污染-抗争”的解释框架,正确把握农民环境抗争的行为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环境抗争的过程、策略以及结果。
关键词 环境抗争;污染-抗争;利益转向;受益圈/受害圈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24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56
Villagers’ Environmental Struggle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Profits— A Case Study of X Village
WANG Zhao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Nanjing,Jiangsu 211800)
Abstract There is a presupposition of “pollution-struggle”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truggle,which ignores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the protestors themselve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struggle in X Village,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rs and polluting enterprises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of “profit combination-profit differentiation-profit shift”. In each stage,villagers’ profit orienta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environmental struggle,and environmental struggle is a strategic mean adopted by villagers to realize their profits. Therefore,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strategy and result of environmental struggle better,we should get rid of the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 of “pollution-struggle” and correctly grasp the behavior motivation of farmers’ environmental struggl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struggle;Pollution-struggle;Profit shift;Benefit circle/Victim circl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深。环境污染不仅是环境问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社会问题,如生命健康、经济衰退等[1]。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与环境意识的觉醒[2],许多身处污染处境的人们为了改善自身状况展开了抗争行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环境抗争成为政府、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
1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环境抗争的概念由冯仕政[3]最先明确使用,他将环境抗争定义为“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损害之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的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和个人,或向社会公共部门(包括国家机构、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等)做出的呼吁、警告、抗议、申诉、投诉、游行、示威等对抗性行为”,这是从个体的角度对环境抗争进行的定义,而景军[4]则从群体角度将环境抗争定义为“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
围绕环境抗争的困境、手段、结果等已展开了相当多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当前研究认为环境抗争面临很多困难:一是 “政经一体化”体制[5]对于环境抗争的压制;二是权力与技术的制约,如司开玲[6]关于取证难的审判性真理研究即反映了这一困境;三是大多数底层公众遵循生存理性,难以实现组织化[7];四是在环境抗争的不同阶段地方政府会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消解[8-9]。身处这种制度性与结构性困境[10-11],为了取得抗争效果,底层民众展示了多样的抗争策略与实践,如李连江等[12]的“依法抗争”、于建嵘[13]的“以法抗争”、应星[14]的草根动员理论等,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诸如“以势抗争”[15]、“以身抗争”[16]、“依情理抗争”[17]、“以媒抗争”[18]等解释框架,而在环境抗争无法消除企业污染时,村民会采取个人化、生活化的方式应对企业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社会后果[19]。不同的困难程度与策略选择会影响环境抗争的结果,形成完全成功、完全失败、有限成功、有限失败4种类型结果[20]。
然而综合考察现有文献研究,会发现关于环境抗争发生的原因机制,即环境抗争为什么会发生的研究较少。无论是环境抗争的概念界定,还是侧重于环境抗争困境、手段、结果的研究,都潜在地存有一种“污染-抗争”的前提预设,认为环境污染是导致环境抗争的原因,抗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目的是消除污染,这就使环境抗争具有天然正义性,在价值立场上倾向于抗争的一方。“污染-抗争”逻辑预设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相较于污染者经济、政治资源的强势,抗争者更多的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现实中经常发生的诉求无门现象,更多人愿意持一种同情弱者的态度;二是媒体出于博取关注、社会关怀等多方面原因,往往产生有利于抗争者一方的舆论导向,影响旁观者的价值判断。
但是现实是复杂多变的,作为抗争者也有着多种目标取向,抗争行为并不一定是单纯地针对环境污染,其中也可能掺杂其他因素[21]。环境污染只是引发环境抗争的原因之一,有时甚至不是主因,只是次因。因此,应当摆脱现有研究“污染-抗争”的预设前提,正视抗争者本身目标取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重新阐释环境抗争的发生机制。
该研究基于南京市X村的田野调查,对村民环境抗争的历程进行分析,探讨利益因素与环境抗争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反思“污染-抗争”的固有逻辑框架,正视利益导向下村民环境抗争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为下一步的理论探索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 案例介绍:X村的环境抗争事件
2.1 X村与NH化工公司概况
X村位于南京市郊,该区域是南京重要的工业区,所以X村周边企业众多,除了一面临长江之外,剩余三面都被企业包围,包括化工、物流等十来家公司,其中规模最大的是NH化工公司,它是一家大型国企,主要生产产品有三大系列:以煤、盐、硫磺为原料的无机化工和化肥产品;以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以橡胶助剂为主体的精细化工产品。
早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时期,NH化工公司为了扩建大量征收周边村庄农地,X村的农地基本全部被征收,除了获得征收款以外,被征地农民被安置到NH化工公司工作,工资成为当时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现在随着被征地人员达到退休年龄,一部分退休居民已经搬出X村,一部分仍然生活在村内,主要经济收入是退休金,同时还开辟了一些鱼塘和菜地作为副业收入。X村现有户籍居民130户,人口310人,但常住居民只有45户,人口100人,2/3的人口已经不常在村内生活,其中常住人口主要是年龄偏大的人群,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外出工作,几乎不在X村生活,很多人都在外地已经买房,但户籍仍在村内,保留着自己的宅基地。
2.2 环境污染表现
村民们反映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粉尘、工业污水、噪音、废气4个方面问题,并且将矛头直指NH化工公司,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NH化工公司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生活秩序。“唯一的那条路上,穿过纯苯还有别的什么管道,有2个堆得像山一样的磷石膏什么的厂区,汽车带出来带进去的,天天化学品车辆和我们挤在一条路上,气味难闻得很。灰尘满天飞,进出眼睛都睁不开,各种各样的烟囱竖到那边,冒着各种烟,散发各种异味。NH化工公司里面堆满了煤炭,一刮风,家里那个黑啊,反正窗户是从来没开过,家里也是天天一层灰。围墙那边是化工原料的储运站,估计离最近的人家只有30 m吧,火车道末端紧挨我们这一排,经常夜里火车装卸液体化工原料,人家睡得正香,那边咣当咣当地变道鸣笛。”(资料来源:村民访谈记录)
与此同时,居民还提供了一份当地环保局签发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在这份官方文件中也证实了居民大部分的说法,同时还对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认定,被村民们视为最有力的文本凭据:
“……
二、排查情况
1.粉尘(黑灰)污染排查情况:粉尘影响因素主要为NH公司大货场的物料扬尘(煤灰、煤尘)和化工物流公司重型卡车运输过程中引起的道路扬尘。
2.气味污染排查情况:经调查分析X村区域废气排放情况较为复杂……是区内众多企业废气排放综合叠加的结果……
3.噪声污染排查:X村南侧的NH公司综合污水处理站存在机泵噪声;西侧的NH公司自备火车夜间运行存在鸣笛、装卸噪声;东侧的高速道路存在交通噪声,夜间尤为明显。
4.垃圾堆场问题:X村东侧的垃圾堆场内可见渣土等建筑垃圾。
……”
(资源来源:当地环保局环境污染调查报告,由村民提供)
2.3 环境抗争策略选择
面对NH化工公司的环境污染,X村村民们展开了环境抗争,手段既有合乎程序的依法抗争,也有不合乎程序,通过闹事闹“大”的非法抗争。
依法抗争主要是通过法律允许的途径进行维权,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协调与上访,村干部首先要求与NH化工公司相关领导进行谈判协调,但是NH化工公司并未理会居民的要求,于是村干部带领部分村民亲自去信访办、不断给省委书记信箱写信等,向上级部门反映南化公司环境污染的情况,表达自身诉求。
“我们去信访办,接待的人倒是很热情,每回都给我们登记情况,登记完就让我们回去等结果。但是信访办有自己的办事流程,他们登记了情况之后,就将问题发回相关单位,这样一来二去,问题又回到了工业园区。我就去区里找他们领导啊,他就搪塞我说这事情需要区委开会决定,他一个人解决不了,让我先回去,下次开会就会讨论我们的问题。好啊,反正不给我解决我就一直找他们去,我总共找过24次,几乎把工业园区所有领导都见过了”。(资料来源:村干部访谈记录)
依法抗争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上文环保局所出具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村民继续进行环境抗争的合法性、正义性依据。
非法抗争的形式是村干部组织村内三四十位年纪大的老人,通过堵NH化工公司的大门,不让工人与车辆自由出入,扰乱正常生产秩序,来迫使NH化工公司、政府相关人员与村民进行协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