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历史融入涉农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作者: 王奇摘要 将中国“三农”历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涉农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将“三农”历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构建具有“三农”特色的“教师—涉农高校—社会”3个维度协同发展的涉农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这一做法在丰富课程的教学资源、提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能够彰显“三农”价值,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立德树人任务,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矢志“三农”的价值情怀,为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 “三农”历史;纲要;价值;意义;多元路径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25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59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Farmers” into the Teaching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WANG Qi
(School of Marxism,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Abstrac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integrate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By integrating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to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as constructed, which has three dimensions of “teacher-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ciety”.The practice enriches teaching resources, improve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curriculum, also can reveal the valu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ealize the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us further guid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value feelings of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committing to agriculture,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alents.
Key words History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Outline;Value;Significance;Multiple path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统称“纲要”)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对“纲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积极构建具有本学科、本高校特色的“纲要”课程已成为一种常态。而农业类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之一,在“纲要”课程的综合建设方面稍显不足,对于“纲要”特色课程的整体构建有所迟滞,尤其是在将涉及学校属性特色的“三农”历史与本高校“纲要”课程建设的结合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以统一性的“纲要”课程为中心,将中国的“三农”历史融入至“纲要”课程的一系列建设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具有特色性的“纲要”课程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有益影响。
就目前来看,涉及将中国“三农”历史与涉农高校相结合的“纲要”课程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部分论文是对涉农高校思政教育建设问题进行研究[1-4]。有些则是对“纲要”课程与其他历史史料的融入进行研究[5-7]。这一系列研究为中国“三农”历史与涉农高校“纲要”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基础。
1 “三农”历史融入“纲要”课程建设的价值意义
1.1 引领导向:彰显“纲要”课程的“三农”价值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三农”历史的大国,古代时期便在农业实践、农村发展、农民问题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农村荒凉,农业滞后,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三农”历史贯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8]因此,通过将“三农”历史融入“纲要”课程,能够实现“三农”问题对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价值引领,使学生从“三农”的角度领会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进而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9]。不仅如此,通过将“三农”历史融入“纲要”课程,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上看问题,从而提高历史认知和分析能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2 理论建设:丰富“纲要”课程的教学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教材从宏观角度上讲述了180余年的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然而受制于篇幅,教材主要是从“纲”“要”二字出发,介绍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某些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基本结论,其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共性而忽视历史中的个性。同时农业类高校在文科建设方面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凸显“纲要”课程的特色性和优势性。因此,将“三农”历史融入“纲要”课程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涉农高校“纲要”课程的理论建设,丰富“纲要”课程的教学资源,在保证总体教学的同时更好地贴近涉农高校学生的学科,拉近与学生专业的距离,让“纲要”课产生更高的亲和力,提升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增强大学生对“纲要”课程乃至思政课程的认同感,能够更好地回应、说服、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业类高校“纲要”课程的特色发展,做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学理性和政治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1.3 铸魂育人:提升“纲要”课程树人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其中,实现“三农”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8]。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也明确提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0]。因此,将“三农”历史融入“纲要”课程建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领导下,了解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1],从而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矢志“三农”的价值使命,增强学生的“三农”情怀,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发展培养更多新型人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 “三农”历史与“纲要”课程内容的内在融合
总体来看,“三农”历史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各个历史阶段既有高潮,也有低谷,而这都为“三农”历史与“纲要”课程内容的内在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史学基础。将“三农”历史与“纲要”的课程内容进行内在融合,既能够拉近与学生专业的距离,让思政课产生更高的亲和力,增强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认同感,又能够更好地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
2.1 辉煌与危机并存的中国古代“三农”史
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历史大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比如在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和抗争”的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中,讲授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的情况时,向学生展示中国的传统农业在土地利用、土地制度演变、农业税制、良种选育、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经济思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进而巩固和维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
在讲述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也可以从“三农”角度进行解读。首先,引导学生探究清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业发展陷入停滞的历史现实,探究中国“三农”历史的发展现状,进而明确小农经济作为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转型。其次,由于“人口-耕地”矛盾突出,使得当时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第三,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和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对小农经济的进步产生消极影响。第四,中国古代重科举、轻科技的观念使得中国的农业科学主要是经验总结,并没有演变成农业科学理论,使得小农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形态。
2.2 艰难前行:中国近代“三农”历史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变成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三农”问题开始出现。
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的第二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时,可以从列强自鸦片战争后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掠夺的角度来给学生分析,在《马关条约》签订前,西方列强主要掠夺的是茶叶和生丝,而《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将掠夺的范围扩展至棉花、大豆、皮革等农副产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量逐年激增,1837年农产品出口占比为2.6%,1893年为15.6%,1919年为39.1%[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20年间洋纱进口量激增了21倍,洋布进口量增加了1.7倍。甲午战争后,1894—1899年,日本输出中国的洋纱增长了20倍[12]。通过以上事实和数据让学生认识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
再比如,讲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向学生阐释在大革命失败后,在面对着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这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三农”的角度去分析。近代中国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农民问题就是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将斗争的方向转移至农村,1927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如毛泽东所说:“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威力,……因为我们有农民的援助”[13]。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即《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在理论方面,面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观点,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一大批涉及“三农”的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阐述。通过讲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明确在土地革命时期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新道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三农”问题的积极变化,进一步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中国农村和农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