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 王晓为 邢博雅

摘要 当前,乡村建设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取得相当显著的成效,但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匹配的情况,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针对农民群众的具体情况,进行现代化观念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联结农民与乡村振兴的桥梁,注重发挥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农民经济主体建设、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强化、农民主体自觉性培养。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27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66

The Necessity of Farm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NG Xiao-wei1,XING Bo-ya2

(1.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0;2.Gansu Nonliang Cadre Academy,Qingyang,Gansu 745000)

Abstract At present, rural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wever, as the main fo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situations in which farm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does not match the new situation, new tasks, and new requirements. This requires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modern concept education for farmer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and to stimulate the farmers’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bridge connecting farmer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countrysid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s’ economic entity,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the strengthen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rene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farme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Farme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farmers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从根本上讲,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恢复、优秀传统保护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社会和谐稳定都取决于农民群体,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能使农民从心底里接受、在行动上落实乡村振兴建设。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农民经济主体建设、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强化、农民主体自觉性培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也必须认识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农民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乡村振兴乃至国家复兴的必然选择,在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确保乡村振兴获得农民支持并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2]。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1.1 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党和人民殷切希望实现的美好愿景,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实现“三农”问题的总抓手。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表明乡村振兴涵盖的主要内容如下: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农村产业链,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增强农民市场经济主体意识,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生态宜居是关键,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乡风文明是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培养新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此提升乡村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乡村治理有效是基础,构建和谐发展的乡村社会能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是确保乡村充满活力的重要支柱;农民生活富裕是根本,保障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基于此,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满足农民的美好物质生活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广泛传播创造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领导在农村得到加强奠定了现实基础,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农民头脑做足了现实准备。

1.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农村、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农村范围内农民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也出现多元化,农民正经历着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十九大报告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从传统到“新型”再到“职业化”,是对传统意义农民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社会发展需要,运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引导农民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思想,它对农民最本质的影响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对农民开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创造精神,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2.1 目标上的同向性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担上的责任重大:既要防止返贫,解决相对贫困,也要助力乡村精神脱贫,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一起提升乡村精神文明程度。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关乎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与农民所期待的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美丽乡村建设蓝图相一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农村全方位建设得益于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总之,无论是要实现全方位的乡村振兴,还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农村建设进步服务,都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导农民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建设农民自己的乡村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2.2 内容上的关联性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首先,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旨在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乡风、家风和民风,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引导农民群众在公共生活领域自觉遵循乡村社会道德秩序。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要务就是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观念并促使其在思想上认同、行为上遵守。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把农民的思想信念、人生目标和道德理想转化为振兴乡村文化的精神力量,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精神基础。其次,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农业的现代化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民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最后,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乡村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能够给与乡村振兴希望和未来,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在农民群众的肩上。只有农民的观念美、行为美,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乡村振兴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3 过程上的融通性

乡村振兴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具有互通性的。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是需要政府及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双向互动来完成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引导,使农民群众形成与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应具备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建设的创造性,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与此同时,农民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只有农民当家作主乡村振兴才能顺利实施、有效开展。乡村振兴是面向农村经济、文化、人才、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十分广泛,涉及语言文字、活动、文化以及传媒和管理载体,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载体上具有通用性,比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媒载体对于今天的乡村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借助“互联网+”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等。总体上说,乡村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与农民群众相互配合完成乡村建设的过程。

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3.1 保障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兴旺发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更新农民的思想理念,逐步培养他们的经济主体意识,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真谛,开展实际行动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3.1.1

乡村振兴的实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党和政府旨在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带领农民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浪潮逐渐深入乡村建设,使参与乡村建设的农民群体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满足农民物质利益需求难度加大。不仅如此,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应该体现在政治、经济、精神的各方面的发展中,由于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在他们以往的市场经济认知中把城乡差距归结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容易陷入“唯经济论”的片面发展观念当中,忽略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体现在农民的思想政治状况是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决定农民能否紧跟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步伐,即农村经济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所赋予的思想引领和动力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价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农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的极大满足基础之上的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作用保障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教化农民的实践活动,它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民主法制以及科技文化知识,坚定农民的理想信念,充分调动农民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主动权,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