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田园景观变迁史看中国乡愁型景观的发展
作者: 王新宇摘要 日本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受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日本田园景观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从日本风景及田园景观的特点出发,总结了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历史、要因及变迁倾向,从日本的农业及农村的变化角度阐述了日本田园景观的发展脉络及发展意向,并结合我国目前田园景观的现状,探讨了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对我国田园景观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田园景观;变迁;启示
中图分类号 TU 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3-019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44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stalgic Landscape in China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ransition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WANG Xin-yu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Both Japan and China belong to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and Japa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landscape in Japa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toral landscap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transition history, factors and tendency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intention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based from the changes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ition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China.
Key words Japan;Pastoral landscape;Transition;Enlightenment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60039)。
作者简介 王新宇(1968—),男,山西太原人,教授,博士,从事乡土景观研究、城市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等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28
日本农村干净整洁,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同时,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景象,并透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是一种理想的、可以寄托乡愁的田园景观。
日本作为受中华文化圈深刻影响的国家,其文化思想、人文背景、伦理情感等与中国有着很高的相似性。日本作为一个经历了高度城镇化发展的国家,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下,它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景观理论对我国有着高于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日本在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农村空洞化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农村更新以及田园景观营造的发展经历和过程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营造及乡愁型景观的打造都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1 日本的风景及田园景观
日本的风景与其他国家风景的差异用语言是难以表述的。环绕于民宅的住宅林地、小小的水边渔村、四季色彩缤纷的山峦、平原上的金黄麦浪以及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这些变化丰富的田园景观是日本的代表性风景类型之一。
日本的田园景观特征是由日本列岛变化丰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以日本的自然特性为背景,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智慧所营造出的“地域的风土”形成了日本的田园景观。
1.1 田园景观危机及其解读
代表着“日本的故乡”的田园景观,近年来迎来了危机。随着现代农业的普及以及传统农业的衰落,支撑着田园景观的农村共同体及家族制度逐渐解体。伴随着农村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日本正在发生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经济社会变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农村生态关系正在被破坏,作为日本代表性风景之一的田园景观正在被扰乱[1]。
如果对田园景观的危机状况放任不管,作为日本人的原风景之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日本乡土景观就要丧失,因此尽快制定对策是众望所归。
但是,田园景观是在农业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除了对景观进行保护外,还要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角度,以广泛的视点考虑其形成过程及构成要素,否则不可能产生具实效性的对策。
为了在未来继续保留美丽的田园景观,还需要考虑未来的社会需求及社会变化的动向,并探求新的田园景观对策[2]。
1.2 田园景观与地域性
日本的田园景观是由农田、建筑物、山丘、绿地等一系列元素交织在一起、受自然地形制约、反映农业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复合性空间[3]。在日本,适合用作农地的平坦土地并不多,对坡地加以改造利用的情况很多。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的扩大及农地的减少,人们对与农耕相关的各种农业传统越来越重视,也相继创造出一些多样化的农业景观。
农地形态受自然条件及地形的制约,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田园景观。同时,这些制约条件又相互影响,形成了更加多样、更富魅力的田园景观[4]。这些条件大体分为两大类型:第1种类型是自然条件,包括树木、土壤、土质、气候等;第2种类型是地形条件,包括平地、坡地、谷地、丘陵、山地、河流等。
1.2.1 自然条件。
村镇级别的广域景观:从地图上看,田园的区块划分可以清晰把握农地的地域配置状况、村落的范围及土地利用、道路线形等要素。
受海岸线与山地地形限制的农地,其区块划分会有所不同。在倾斜坡地上形成的台阶状农地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景观,从空中鸟瞰会感受到农地呈现出的柔顺感。
1.2.2 地形条件。
在平地上形成的田园景观空间开阔,有开放感。它们以山地、修整的树林、河川为背景,村落及大树等形成视觉焦点,经过现代化整修的田野形成直线形的区块划分,表现出与以往田间畦埂形成的农田区块完全不同的情趣。直线划分的地块表现出更强的纵深感,而由弯曲的田间小道划分出的农地表现出较少的人工痕迹。
山谷地由于周围山地的围合表现出较强的闭塞感和纵深感。谷地靠周围山地形状的限定形成了农地的曲线边界,再加上倾斜的地形制约,使得农地各区块的形状各不相同。
坡地上形成的农地朝山谷的方向会有较强的开放感,农地区块由于要与山脉地形相适应,呈曲线形,而且每块地基本都需要挡土墙,使用石头等自然素材可以表现出具有自然韵味的特色。
在斜坡底从下往上看,斜面会给人压迫感。由于坡面和挡土墙是引人注目的元素,如果处理得当,会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
2 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与形成
2.1 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及其要因
农业是依靠人力、畜力、对林地养分和太阳能等的综合应用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时代性的田园景观。农田与村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每个地域都有着与其土地相适宜的特征,从而呈现出其独特性[5]。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为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与土地自然属性相关联的元素在空间和时间上慢慢地分离,变为单纯的生产行为。特别是日本昭和36年(1961年)的农业基本法制定以来,日本农业快速规模化、机械化及化学化,极力追求生产的效率性与机能性,创造出新型的农业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田园景观慢慢地发生变化,以现代农业形态支撑的新田园景观就此诞生[6]。
但是,这样的变化对田园景观来说并不都是不好的影响,“与自然相协调的古老、良好的田园景观正在丧失”有点言过其实。现代化不仅推动农业和产业,而且在生活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也有巨大进步。机能性和效率性的追求是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农业的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7]。
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田园景观变迁,甚至也不是“理想的近代田园景观”的崩坏,而是通过对近代农业的促进和改造而形成新的农村景观的过程。在以机械化、设施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形成的今天,对新的农业景观形态进行清晰、明确的再认识、再评价和再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田园景观所涉及的、对现代农业景观至关重要的各种要素,主要包括“农业政策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变化”。
“农业政策的变化”除了农业的理想状态、发展方向外,法律及事业制度等也极大地影响田园景观的方向。这不仅关系到国内农业振兴的方向性问题,而且关系到国际关系中的农业动向问题。进口自由化、国际竞争等对田园景观的变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农业技术的变化”与构成田园景观的要素消失或产生有直接的相关性。农田建设技术、农业机械化、新品种培育、肥料等生物化学技术都对田园景观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水稻技术的发展、蔬菜生产的设施化等对田园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涉及农业的诸要素变化与田园景观的关联性,以前几乎没有被意识到。近年来人们的田园意识逐渐提高,促进了对田园景观的改善[8]。
2.2 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概要
田园景观与农业制度及农业技术的变化有很大的关联性。为把握田园景观的变迁,对从现代基础设施萌芽的明治时期到急速推进土地改良事业的战后10年,再到以农业基本法(1961年)为契机发展至今的生产、生活环境一体化的综合治理及技术推进的时代这一过程进行了归纳。
2.2.1 现代基础设施技术的萌芽。
水田的修建和水利设施的整备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以及强有力的指导,这种农业基础设施受到财政运营的极大影响,因此应在政府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实施公共事业。
包含稻作技术在内的农业基础技术在幕藩体制末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从各地的农业灌溉设施、水渠、排水设施等遗迹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水平。
在明治维新时期,引入了欧美技术来发展现代化,荷兰土木工程师得勒克(1873年)、范德伦(1879年)等相继来日本担任技术顾问,策划了很多大型水利项目。
在明治后期,借鉴欧美农业技术,以大商人及家族为主体的大规模农业开始发展,然而除了以农牧业为中心的小岩井农场外成功的案例很少,后来几乎全部转换为水田小规模耕作。另外,热衷于农业事业的农家开始土地改良和耕地整备,出现了以传统畦埂改良为中心的区块改良(静冈模式)和以土地区划为主的欧洲式田区改良(石川模式),这成为现代耕地整改的开端。
2.2.2 战后土地改良事业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