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衔接背景下合作社产业转型的困境与路径创新

作者: 康红梅 尹丹妮

摘要 要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精准扶贫阶段成立的农村产业合作社与农村社会联系密切,可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发挥特有的衔接功能。M合作社存在由“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型中出现了过渡性问题,即产业转型基础薄弱、生产要素支撑不足,产业转型人才资源缺失等。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新旧政策的衔接不流畅、资金投入不足、现代化的科技支撑不强。从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合作社产业发展基础,整合多种资源完善合作社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立足本土资源培育合作社产业发展人才3个方面创新种养殖合作社转型路径,为促进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经验支持。

关键词 乡村振兴;合作社;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 F 3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3-025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57

The Dilemma and Path Innovation of Cooperativ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necting from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KANG Hong-mei,YIN Dan-ni

(School of Sociology,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rural industrial cooperatives established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ag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ural society and can play a unique connecting function for realizing the “industrial prosper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M cooperatives have transitional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prosperity,that is,weak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production factors,and lack of human resources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bove phenomenon are not smooth connection between old and new policies,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and weak suppor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novate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breeding and breeding cooperatives from three aspects: Enhancing capital investment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basis of cooperative industry,integrating various resources to improve various production factors of cooper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basing on local resources,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cooper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so as to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cooperatives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ooperative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基金项目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GZYIB50)。

作者简介 康红梅(1974—),女,湖南涟源人,教授,博士,从事城乡社会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12

我国精准扶贫在2020年完美“收官”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后续关于农村发展的系列文件中提出了“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增强脱贫效果及其内生发展能力,总结并推广脱贫攻坚中探索形成的成功的工作机制接续到乡村振兴工作中”[1]。农民合作社作为一个集合体能有效组织农民应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防止企业形成市场垄断,提高农民尤其是脱贫农民的风险能力[2]。农民合作社在精准扶贫时期能帮助我国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村民应对“农民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摆脱绝对贫困作出贡献,在乡村振兴时期,仍然要发挥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功能,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

笔者以M合作社为调查对象,重点关注其从精准扶贫时期的扶贫产业向乡村振兴时期产业兴旺目标的转变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分析其中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农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衔接作用、实现产业转型提供经验参考和政策借鉴。该研究的数据资料来自笔者于2022年5—6月对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扁担山乡镇M合作社所进行的实地调查。

1 M合作社及其产业转型概述

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镇宁自治县依靠不同的地理环境,县政府一直在号召全县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种植产业,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现脱贫致富和实现乡村振兴。M养殖有限公司就是在镇宁县政府的扶持下2014年成立的一家县内最大的种羊养殖公司,主要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共有33.33 hm2的养殖基地,养殖黑山羊350只。由政府统一供销,养殖有限公司以此可带动周边村寨的农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从而脱贫致富。2017—2019年共盈余100.7万元,在帮助贫困户摆脱绝对贫困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19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镇宁县退出贫困县序后,乡村振兴成为当地重要的战略任务,M养殖有限公司也随之进行了产业转型与升级,更名为M合作社,23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加入该合作社,经营产业包括了果蔬种植、家禽、牲畜、水产品养殖销售、农产品销售和旅游观光等。其中新增的是种植果树与养殖鸡鸭等产业,主要种植各种品种的桃子和山地家禽,种养殖面积达到13.33 hm2,远销全国各地。

M合作社从精准扶贫阶段向乡村振兴阶段转型并不顺利,面临着一系列的过渡性问题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其在乡村振兴阶段的贡献度。由于M合作社属于产业扶贫的衍生物,主要项目是由政府来推动发展的,其处于有限公司阶段的时候,机构和管理人员无须操心供销环节。在其转为合作社,开始产业转型后,如何理顺管理体制,快速适应现代市场,是一个需要集中解决的核心问题。

2 M合作社产业转型面临的困境

2.1 产业转型基础薄弱

2.1.1 产业缺乏布局,发展优势不明显。

就目前M合作社产业发展状况而言,其发展计划不但没有整体的统筹和调整,在对于自身的发展蓝图的展示上也有所欠缺,从而导致了对种养殖产业的协作共赢,对先导性产业融合产生了阻碍,合作社在产业方面制定的生产经营计划效果不佳,如果以此作为产业之间协作的行动指南,将会缺乏种养殖生产功能发展所需要的有机动力。且对于M合作社而言,其选择了养殖和种植果树的产业扶贫方式,但这些产业在脱贫期间贵州省内各地均出现雷同的分布状态,同质性偏重,埋没了自身的发展优势。此外之前这些扶贫产业主要依赖政府出力,通过现有资源进行宣传推销,主导了当地的产业,且部分投资项目因无法抵御新冠疫情的风险而夭折和中断。

M合作社在向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转型过程中,需要其改变原来的产业布局状况,主抓优势产业,发展其他产业,如蔬菜种植和销售、黑山羊等的养殖和销售一直是该合作社的主导产业,要继续发扬,同时要发展周期短、盈利高的水产业,以及较少受生产周期影响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观光等产业,尽量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使合作社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同时,在产业发展中需要合作社转变产业经营理念,从“服务社员”转型为“服务市场”,从而使优势型主导产业能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赢得市场竞争的主体性地位。

2.1.2 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弱。

M合作社处于前期“有限公司”阶段时,是政府扶持和主导阶段,其产品和销售都由政府来指导和承担,M公司就是一个市场交易的中介和平台,不要担心产品的收集和销售问题,所有的风险由政府来承担。在其转型为合作社后,作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主体,M合作社需要准确把握市场的规律,要分析所种植和经营的农产品的市场现状,寻找农产品的市场空间。这就需要M合作社具备一定的市场调研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构,了解各类农产品的价格、销售渠道、消费者的体验和意见反馈。而目前M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只有 5人,这些成员既要管经营、销售,还要管理财务、沟通,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其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弱。

此外,M合作社不仅存在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弱问题,而且存在和其他主体的合作能力不强的问题。首先,M合作社缺乏与相应企业的合作能力。M合作社独自应对产品市场,没有与类似企业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导致农产品价格在市场交易中的不稳定性,导致合作社的收益不稳定,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和分红。同时,合作社也缺乏吸纳村庄精英群体进入管理层,提高专业管理的能力。M合作社一直保持5位管理人员,没有新增,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也保持着32户的规模,也没有新增,这些导致M合作社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产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得不到缓解。

2.2 生产要素支撑不足

2.2.1 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M合作社所处地域以丘陵山区为主,多为岩溶石山,并且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重要。因其自然环境脆弱以及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凸显,土地用地审批受限,项目征地落地困难,其经营规模就受到限制。除此之外,M合作社受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运输系统、排污系统、种植养殖条件等基础设施跟不上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其中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道路崎岖,使货车的运载能力被大大削弱,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对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原材料运输以及产品的外运都有一定的限制。

2.2.2 产业规模小,品牌效应不强。

M合作社虽曾为县内最大的龙头种养殖企业,但其总体规模不太大,难以带动周围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所经营的大部分产业还停留在农产品现货销售和初级产品的加工阶段,高附加值产品的后续加工及精深加工发展严重不足。大量农产品的销售仅进入当地市场,且附加值低、品牌价值不足。M合作社的营销范围较小、知名度不高、在市场交易的份额占比较小,目前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购买黑山羊或桃子的农户或经销商较少,导致种养殖规模始终不能扩大,工人的积极性较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合作社的盈亏,导致合作社无法快速建立起卓有成效的种养殖品牌营销策略。此外,M合作社管理层虽然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构建品牌的认知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合作社面对市场竞争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性的较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