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型发展对策
作者: 赵庆海 万霞摘要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人的要素放在突出位置,围绕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来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内容包括人口市民化、服务一体化、劳动产业化以及权利均等化。但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户籍制度不健全、服务机制不完善、人口城镇化缺失以及产业支撑不足等。加快人口转移速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是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型与发展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 城镇化;以人为核心;转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7-025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7.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ZHAO Qing-hai1, WAN Xia2
(1.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00;2.Gantian Middle School, Guiyang County, Chenzhou, Hunan 424400)
Abstract 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n mean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human element is placed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promoted by focusing on the right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China’s 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n includes population citizenization, service integration, labor industrialization, and rights equalization.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any problems have also arisen, such as imperfec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mperfect service mechanism, lack of urba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dustrial support.Speeding up population transf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land system,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and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centered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People-centered;Transform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从关注物的发展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不断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要实现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且要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保障好进城人们该享受的权利,切实做到以人为核心,不断实现城镇化的发展。
1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内容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必经过程,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发展,而不是物。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发展理念,体现人的意愿,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保障人民的权利为目标,要实现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促进人的心理与环境的适应,让迁移到城市的农民,能够在城市生活得更好[1]。以人为核心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要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能够融入城市;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人民的权利;同时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撑,让农村人口进城之后,能够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1.1 人口市民化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实现农村村民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从农民向市民的转换的过程。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在城镇也分为“农村人”和“城市人”,但大多数农村人进入城市之后,却享受不到相应的政策,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在以城镇化为社会发展进步标志的过程中,需要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给进城农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们拥有能够体现其价值和尊严的工作,让城市市民和农村村民的身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同时提供给进城农民和市民同样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人口的市民化[2]。但城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并没有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村村民进城后,在城镇落户难,融入不到城市当中,对城镇没有归属感,而且还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身份歧视,这就需要实现人口市民化,增强进城农民对城镇的归属感和幸福感[3]。让他们在城市里能够与城市居民融为一体,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在生活上得到保障,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实现均等化,让农村人口在城市里能够落户,子女能够在城镇上学,真正实现人口的市民化。
1.2 服务一体化
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应保障其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其包括医疗、卫生、养老、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福利。农民进入城市后,公共服务如果得不到保障,他们是不敢在城市安家的,最后还是会回到农村,那么城镇化就更加难以实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农村人口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让他们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他们就有了留在城镇生活的信心,同时能够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能够满足进城的基本条件,但很多农民不愿到城市里去,因为他们在城市里享受不到相关的公共服务,所以需要实现服务一体化,让进城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1.3 劳动产业化
农村村民进城后,要经历有一个从落后的农业向发达的现代产业的转变过程,同时也需要将身份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进而实现劳动产业化。农民进城后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调整行为方式,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农民只有在城市有职业,有相应的收入,能够满足自身在城市里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够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农民创业,让农民在城市打拼,拥有自己的事业,从此在城市扎根落地。劳动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城市的基础,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就有了在城市安家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有了留在城市的动力。
1.4 权利均等化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需要把维护农民的权利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不能为了实现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注重农民的合法权利,甚至对农民的合法权利进行侵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保障农民的相关政治权利,落实相应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断提高进城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以及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区农民进城后,基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原本在农村享有的基本权利,进城后都享受不到了;而且进城后,城镇居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没有给进城居民,所以更多的农民进城后不愿在城镇安家,有的还会回到农村,那么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目标就会远离。所以要确保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能够长久地在城镇生活下去,并对城镇产生归属感,就需要实现权利的均等化。让进城农民能够享有和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切实实现权利的均等化。
2 当前我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户籍制度不健全、服务机制不完善、人口城镇化缺失以及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转型与发展。
2.1 户籍制度不健全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所以在实现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处理好人的问题。城镇化是农村村民不断向城镇转移的一个过程,农村人口进城后,户口落户和社会保障体系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根据城市的规模,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的落户政策,使符合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农民,坚持转户自愿的原则,转变为城市居民,落实相关的落户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城镇化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融入城镇的农民的发展的城镇化,让农民在城市里享受到与城市人口相同的待遇,让农民对城市有归属感,就必须要解决好户籍制度不健全的问题。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转移,农民的就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存在着很大的质量问题,同时户籍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更加突出[5]。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的落户问题一直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户籍制度是公民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社会保障,明确公民的基本信息,有助于国家对公民权益的保障。户籍制度不完善导致了公共服务无法实现均衡化,同时也让进城的农民享受不到城市的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等相关的政策,让进城农民对城镇产生排斥感。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进城农民还因为户籍问题受到城市市民的歧视,在市民与农民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社会公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制约着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2.2 服务机制不完善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本质是让农村村民进入城镇,从农民变为市民,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的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但转移到城市之后却享受不到与城市人口相同的基本服务制度,比如社会保险制度、农村孩子在城市受教育的问题、医疗保险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6-7]。
首先,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险参与度不高,在解决进城人口的参与社会保险的过程中就存在很多的障碍。所以需要制定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相关标准和制度,扩大农民的参保覆盖率,以及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让农民能够享受和市民相同的社会保险。其次,农村孩子在城市受教育的问题,城市对于进城的农村孩子的教育缺乏广泛的制度保障,既然农民要变为市民,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这部分受教育者,他们应该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不断摸索并完善他们参加所在城市的升学考试及相关政策,进而使得进城的农村孩子在城市里能上学,并且能够进入公办的教育机构,且不再收取其他额外费用。最后,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做好进城农民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参与医疗保险的积极性,扩大农民的医疗保险参与率。同时也应该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之后,交了医疗保险却享受不到城镇医疗保险的相关优惠政策,在就医方面仍然与城市居民有着差别待遇,这就让他们很难融入新的环境,也对城市难以产生归属感。
2.3 人口城镇化缺失
人口城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里的常住人口不断增加的状态。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过程中,侧重于不断完善和保障好进城农民在城镇里应该享受到的合法权利,让他们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劳有所得,真心实意地为进城农民谋利益。但人们通常理解的城镇化就是不断盖高楼,大量占用土地,却没考虑过高楼修建好之后该怎么做,一味地建楼,实现物的城镇化,但这并不是实现城镇化的真正意义,所以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过程中就存在人口城镇化缺失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快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要从重视物的城镇化转移到重视人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