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

作者: 陈艳华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0

摘要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传统农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业态模式,具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普惠金融等作用,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阐述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5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信用体系;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1-021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1.05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EN Yan-hua

(Jiuxian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ation, Taihe County, Anhui Province,Taihe,Anhui 236626)

Abstract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s a new business model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rural finance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accelerating rural financi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inclusive finance,and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solv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roblem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 my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and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mproving the rural credit system,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risk control system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creasing the publicity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and cultivating rural Internet finance talents, it propose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Key words Rural Internet finance;Risk control;Credit system;Preventive solution

农村金融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重新整合供应链来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1]。同时,农村金融可以促进农村投资发展,完善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2]。此外,农村金融还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3]。因此,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推进,传统农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并逐渐融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有效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升级,农村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的发展也呈现出向好的态势。尤其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将互联网金融应用于“三农”领域,该文件为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4]。近几年,国内几家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的运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增加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空间,拓宽了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增强了农村的经济活力。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三农”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尽管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也已经创新出不同的业务模式,但是各业务模式仍存在不足之处,无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5]。因此,立足当前国内新形势,深入分析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在传统农村金融模式下,农村金融主体大多是商业银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阔且人口分布不均,为了覆盖农村金融市场只能采取扩增线下服务实体店的方式,但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自1998年开始农村金融主体就陆续撤并农村金融分支机构[6]。随着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营主体仍是各大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之前就已从事农村金融相关业务,因此,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势必会与传统农村金融业务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而除了各大商业银行正在布局农村互联网金融外,以阿里、苏宁、京东等为代表的众多技术性企业也在积极拓展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这些企业可以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形成战略联盟,可以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

2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农村信息化速度加快,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业态环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7],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农村网民超过3亿人,农村信息化速度正呈现出加快的趋势;此外,2019年我国农村网络的零售额超过1.7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近8倍,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得益于我国几大电商巨头的助推,“互联网小镇”“淘宝村”等众多农村新经济形态正在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电商化正在持续深化和加速。在互联网金融应用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网上银行开户数量超过5亿人次,互联网支付交易量超过100亿次,交易额超过160万亿元,这为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业态环境。

2.2 农村金融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在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农村金融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8]。由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出台政策的密集度和影响力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正在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数字技术的建设,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尤为显现,因此,可以预料在未来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各种利好政策必然会持续出台,并不断完善。

2.3 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降低成本,实现农村普惠金融

互联网技术具有共享和开放等众多优势,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将金融服务“搬到”线上,消除传统农村金融模式对线下金融实体服务网点的需求,提升农村金融在地理和空间上的覆盖面,让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农村金融服务,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将所有零散的金融交易数据搜集起来,并重新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客户金融信息数据的参考指标,这可以大大降低传统农村金融想要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可以将农村客户的互联网消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同时将评估的结果作为还款利率、贷款额度等参考指标。此外,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可以同时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双重要求,可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

3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农村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时间不长,且金融立法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农村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虽然发展的势头较为强劲,目前也已经产生众多业务模式,但是在我国农村的发展时间较短,尤其是在促进“三农”发展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较为缺乏。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针对“三农”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总规模超过120亿元,2020年已超过3 200亿元,尽管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其支农作用目前仍无法与传统农村金融相抗衡[9]。此外,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而要深入理解农村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必须要掌握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等知识,这对农民而言难度很大,因此不利于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普及。同时,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尤为复杂,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被不断突破,金融风险管控尤为复杂。目前,我国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滞后性较为严重,农村互联网金融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大多是根据行政部门的行政法规进行处理,监管部门和监管方式还未达到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监管体系方面,监管部门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向不明确,对部分业务的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措施也尚未做到严格落实,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个业务种类受多个部门监管的现象,耗费了人力和物力。

3.2 农村信用体系尚未健全

当前我国农村的征信环境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由于农村居民较少使用信用产品,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少,致使农村居民的信用数据缺失严重,还未达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征信数据深度的要求,这就阻碍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对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产生了一定障碍。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季节等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多为不可控因素,再加上有的农民信用意识淡薄,常常借款不还,这些因素使得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或是提高了农户信贷限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排斥”,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3.3 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传统农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模式,金融风险、互联网安全风险共同存在。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内部激励机制和处罚机制均尚未健全,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明显不足,安全性和完善性均无法与传统的农村金融业务相比。受到农村金融环境和制度的影响,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交易过程存在较高的风险,再加上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较缓。此外,虽然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但是农户网上交易数据量较低、交易种类较少,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息数据库,也就无法支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的需求,这就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搜集用户信用数据的成本。

3.4 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传统农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产物,其健康持续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以及掌握金融知识和互联网技术、懂得农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有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会进一步加剧无法获得网络人群的金融排斥,尤其是对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更加不利[10]。因此,向农村地区引进人才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我国目前出台的政策中有不少是号召大学生和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具有金融专业和互联网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下乡建设农村经济,但是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教育医疗等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农村很难吸引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人才。而有的农村地区正在积极寻找和培养本土互联网金融人才,但是留守农村的群体大多为老人且受教育程度低,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能力有限,很难将其培养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