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屯溪三江省级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作者: 章鹏 方建新 张慧冲 胡长玉 吕顺清
摘要[目的]调查安徽屯溪三江省级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采用湿地踏查和选取4个样方记录样地内植物的方法,开展了屯溪三江省级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结果]高等植物119科346属505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蕨类植物8科11属14种,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06科327属481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从生态型组成来看,中生和湿生植物487种(挺水或湿生、水生或沼生的物种等归入湿生),占总物种数96.44%;水生植物18种,占总物种数3.56%。[结论]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水生植物物种相对较少。建议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植物景观营造时,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屯溪三江省级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植物组成
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2)13-009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3.02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Plant Diversity of Sanjiang Provincial Wetland Park in Tunxi,Anhui Province
ZHANG Peng FANG Jian-xin ZHANG Hui-chong et al(1.Tunxi District Forestry Bureau of Huangshan City,Huangshan,Anhui 245021;2.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Anhui 24502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lant diversity of Sanjiang Provincial Wetland Park in Tunxi,Anhui Province.[Method]From October 2020 to September 2021,a survey on plant diversity in Tunxi Sanjiang Provincial Wetland Park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wetland investigation and selecting four quadrats to record the plants in the sample plot. [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505 species,346 genera,119 families (including subspecies classification units) of higher plants in the park,including 8 families,11 genera and 14 species of ferns,5 families,8 genera and 10 species of gymnosperms,and 106 families,327 genera and 481 species of angiosperms (including subspecies classification units). There were 487 species of mesophytes and hygrophytes (emergent or hygrophytes,aquatic or swampy),accounting for 96.44% of the total species. 18 species of aquatic plants,accounting for 3.56% of the total species. [Conclusion]In general,mesophytes occupy an absolute advantage,while aquatic plant species are relatively small.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pecies and planting area of aquatic plants should be increased,and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nt landscape,so that man and nature can coexist harmoniously.
Key wordsTunxi Sanjiang Provincial Wetland Park;Plant diversity;Plant composition
植物多样性是指以植物为主体,由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总和[1]。植物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湿地公园景观多样、群落稳定、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2-3]。它直接影响湿地质量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状况,因此,开展植物多样性研究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4-5]。城市湿地公园兼有普通城市公园和特定保护区的部分功能,是城市公园的特殊表现形式[6-8]。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环境压力日渐增大[9],开展安徽屯溪三江省级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旨在为屯溪区城市湿地的进一步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性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屯溪区是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和信息中心。位于皖南,白际—天目山、黄山之间的休屯盆地,扼横江、率水与渐江汇合处。地处 118°11′07″~118°24′01″E, 29°39′27″~29°50′17″N。东北、东南分别与徽州区、歙县毗邻,其余均与休宁县接壤,辖4个街道5个镇,总面积191 km2。
屯溪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春季略长于秋季。1953—2005年,年平均气温16.4 ℃,年平均气温最高值17.3 ℃(1998年),年平均气温最低值15.7 ℃(1956年)。1月平均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气温为-15.5 ℃(1991年12月29日)。7月平均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气温为41.0 ℃(1953年8月11日)。全年无霜期长,平均年无霜日240 d。年平均降水量1 706.6 mm,降水主要集中于4—6月,这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47%。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夏季大于秋冬季;年平均日照时数1 803.6 h,年水面蒸发量1 301.8 mm。
安徽屯溪三江省级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屯溪区中部,位置如图1所示。地理坐标为118°13′26″~118°21′14″E,29°44′38″~29°44′42″N,规划范围西起新潭镇梅林村,东至尤溪村,南至率水大桥,由河流、滩地、园林绿地、建筑用地等组成,包含屯溪区境内的横江、率水和渐江,是屯溪区重要的永久性河流湿地,规划河流总长度15.96 km,湿地公园总面积386.66 hm2,其中湿地面积353.40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91.40%;陆地面积33.26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60%。主要保护对象为河流湿地及水鸟。
1.2调查方法对公园的河岸带进行实地踏查,记录调查区范围内高等植物,关注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情况。在湿地公园入口、出口及中间合适生境设立4个5 m×5 m草本植物样方,记录每个样方的经纬度、海拔、环境状况、草本植物种类、数量等信息,每15 d进行1次,持续1年,若遇不可抗拒原因(如下雨、疫情防控等)则提前或者顺延。
2结果与分析
2.1植物组成特征
2.1.1组成概况。经过1年(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的监测,共记录到安徽屯溪三江省级湿地公园有高等植物119科346属505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表1),其中蕨类植物8科11属14种,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06科327属481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86科245属362种,物种多样性占据绝对优势。505种植物中有396种具有药用价值。图1研究区位置
Fig.1Location of study area2.1.2科的组成。从科的组成来看,包含物种数≥40的优势科有2个,共包括75属105种,占总物种数的20.79%,分别为禾本科(44属60种)、菊科(31属45种)。包含20~39种的次优势科有4个,包含43属91种,占总物种数的18.02%,分别是莎草科(6属20种)、蔷薇科(13属21种)、豆科(19属25种)、蓼科(5属25种)。包含10~19种的一般优势科有5个,包含40属62种,占总物种数的12.28%。包含2~9个种的寡种科有57个,包含137属196种,占总物种数的38.81%。单种科共51个,占总科数的42.86%,包含的物种数仅占10.10%(表1、2)。
2.1.3生态型组成。从生态型组成来看,中生和湿生植物487种(挺水或湿生、水生或沼生的物种等归入湿生),占总物种数96.44%;水生植物18种,占总物种数3.56%。水生植物中,挺水植物3种,漂浮植物5种,沉水植物7种,浮叶植物3种(表3)。总体而言,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水生植物物种则相对较少。
2.1.4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情况。野外实地调查在整个评价区记录到8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Ⅰ 级2种,Ⅱ 级6种(表4)。
2.2各样方物种变化情况
2.2.1样方1。样方1处于人工水杉林和水域湿地的过渡地带,地处118°15′23″E,29°44′38″N,植被主要为草本植物,记录物种最多为59种(2021年4月1日),记录最少物种为7种(2021年1月1日)。总体趋势是春季和夏季物种多,秋季和冬季物种偏少。但记录最少的一次是因为当地气温极低,植物上结霜很浓,导致低矮草本难以辨认。
样方1的优势物种,秋季主要为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和尖嘴薹草(Carex leiorhyncha);冬季优势种不明显;早春时节优势种为窃衣(Torilis scabra);春季大量植物生长,导致优势种不明显;盛夏时节优势种为双穗雀稗,但随后为葎草(Humulus scandens)所取代。
2.2.2样方2。样方2为横江大坝,位于118°16′44″E,29°43′57″N,斜坡状,除1株乌桕树外,主要为草本植物。记录物种最多为39种(2021年4月1日和4月15日),最少为10种[2020年10月1日,御谷(Pennisetum glaucum)优势明显,导致其他物种生长不良]。
秋季样方2的优势种御谷十分明显,但进入冬季(11月15日)后御谷枯萎,柳叶马鞭草(Verbena bonariensis)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并持续到2021年3月15日。进入4月,柳叶马鞭草逐渐枯萎,样方2进入无优势种时期,但一年蓬(Erigeron annuus)成为优势种。到6月,柳叶马鞭草再次兴起,与一年蓬共同成为优势种。同时,野大豆快速生长,逐渐爬满其他物种,成为唯一的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