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旭峰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以食品技术原理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知识特点和教学目标,阐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深度挖掘和分析思政要素融合的切入点及思政教育的实践要点,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关键词食品技术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2)13-0278-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3.07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inciples of Food Technology
WANG Xu-feng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0)
Abstract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realiz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under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Foo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expounded, the entry poi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practical key poi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re deeply excavated and analyzed, so as to mak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go hand in hand, and lay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food majors.
Key wordsPrinciples of Food Technology;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eaching reform;Exploration;Practice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力量对比的变化、第四次科学技术的革命以及西式“民主政治”体制的衰落,当代大学生会面对新的思想问题和理论困惑,如何正确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4]。由此可见,高校的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将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养的同时帮助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经之路。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教育背景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实现高校“育人”与“育才”有机融合,是当前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挑战。笔者以食品技术原理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切入点和实践要点,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和参考。
1食品技术原理课程特点及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食品行业是民生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础保障[5]。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食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食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创新,极大地促进了食品的生产加工。食品技术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是将食品科学原理应用于食品原料加工,将其转变为高质量和稳定的产品,并进行包装和分销,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卫生、营养和美味食品的需求。然而,近年来由于滥用食品技术,造成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利用食品低温冷冻技术生产、贮藏和销售过期食品,导致微生物严重超标;滥用食品处理的化学技术,添加有害、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等,因此,当代食品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者的生力军,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法规意识、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要加强教学改革,以“育人”为本,摒弃单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思维,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点,“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发挥专业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2食品技术原理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
2.1寓哲于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食品技术原理是一门属于工程范畴的学科,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不同于传统自然科学中自然科学严格处理的理念,工程科学则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食品加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工程问题,大多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食品的品质,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热杀菌能够保证食品的安全,但同样会造成感官品质的降低和营养的流失,这符合哲学思想中所说的事物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要透过复杂问题看本质,抓出问题的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6]。因此,要将工程哲学的概念和思维与书本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生产中,食品技术的应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技术协同并用,如处理食品物理技术中的“栅栏技术”即是利用调节食品中的各种有效因子,以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来控制腐败菌生长繁殖,提高食品的品质、安全和储藏性,能够避免过度地依赖某一种因素而引起食品品质的不利变化。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从事物的个性中寻找共性,从矛盾对立中探求和认知事物的内在统一。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不仅包含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微生物学、营养学、食品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包装、工程、仪器、电子、农业、生物、运输和销售等技术,集成了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要素,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与我国工程教育积极推进的“新工科”建设发展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高度契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国传统哲学中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这些思想都为工程教育“跨界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哲学理解[7]。因此,将食品技术原理课程与“跨界融合”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及其与产业的融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大背景下食品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2.2寓德于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加强学生道德建设课程思政的灵魂是“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8],我国的食品加工和保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记录了我国古代许多食品加工方法,如豆制品和谷物加工、酿造、食品的干制和腌制等,为世界食品加工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现代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将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食品生产技术和饮食文化,以及我国近代食品技术的发展历程融入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道德”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如以转基因食品为突破口,引出世界粮食紧缺问题,融入勤俭节约的精神;再如从发酵食品腐乳引出淮南王刘安为母发明豆浆和豆腐的故事,宣传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二是坚守职业道德,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造假、掺假及其他食品安全事件出发,如食品冷冻技术涉及“僵尸肉”事件,食品热处理技术相关的微生物超标事件,食品化学技术中的有害物非法添加、现代食品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等,引发学生对食品安全诚信、责任意识以及工程伦理的思考,反思食品加工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2.3寓法于教,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针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四个最严”要求。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包括食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品质控制、运输销售等环节,这些都与食品安全紧密相关,而食品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食品技术原理课程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食品加工技术现状和食品安全事件,将相关加工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诚信和法制教育,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做知法、懂法、守法、有良知的“食品人”。
3食品技术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要点
3.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肩负“明德传道”责任。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政素养,了解课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一是增强思政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这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问题。政治站位是专业课教师“三观”的集中体现[9],只有政治立场坚定,才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自觉抵御西方异质社会思潮的侵蚀,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助力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积累思政素材,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思政融入需要丰富多彩的思政素材作为支撑,才能发挥预期效果。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知识迭代更新迅速,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理论等思政教育素材,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累、更新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做到思政教育与时俱进,融入自然。
3.2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食品技术原理课程片面地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而忽略了学生价值引领的情感和思政目标培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实现教学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目标。因此,需要全面审视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做好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重构课程教学大纲,寻找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避免随意引入思政元素,真正做到思政教育有规划、有深度和有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