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探究
作者: 袁权 刘士武 武秀伟 梁盼 王茜 李丽 朱琨 丁锦峰摘要 针对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促进产业发展、聚焦内生需求、瞄准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精准选定培训方向、精心遴选培训对象、切实改进培训方式、有效提升培训实效、着力塑造培训品牌等路径措施,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宿迁市
中图分类号 G 7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4-026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4.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Farmer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Suqian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YUAN Quan, LIU Shi-wu, WU Xiu-wei et al
(Jiangsu Farmers Training Institute, Suqian, Jiangsu 22380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farmers, focusing on 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endogenous demand, and target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ults, put forward measures such as accurately selecting training direction, carefully selecting training object, effectively improving training methods, effectively enhancing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focusing on shaping training brands.It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 and think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 training.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High-quality farmers;Cultivating way;Suqian
进入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赋予了农民更重要的责任与使命[1]。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没有乡村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就缺乏有力支撑。人才振兴基础靠教育培训。高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经营的主导力量。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提升农民技术技能和能力素质,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性工程,是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2019年8月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调,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3]。当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等瓶颈制约。高素质农民发展受到自身素质、教育培训、产业水平、外部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4]。培育大批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明显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对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对此,需要深化认识,加强研究,创新实践。
1 高素质农民发展及有关研究概况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长期存在的主要形式。个体综合素质越高,主体整体发展就越优。据统计,全国高素质农民超过1 700万人。《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表明,我国高素质农民队伍质量结构不断优化、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是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典型特征[5]。《2020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指出,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有所提升、示范带动有效发挥,高素质成为农民现代化方向[4]。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国内外研究对比是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农民教育培训与职称评定、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衔接机制研究、职业化发展研究、创新创业研究尚不多见。
2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需”脱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融合主体大量涌现,农民教育培训从传统产业向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协同发展拓展,从一产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从技术技能向文化文艺健康领域拓展,传统专业性、知识型的农民教育培训,难以满足国家发展要求、产业升级需要、农民成长需求[3],培训教学链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不够。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供给迫切需要与时俱进[6]。该调研还发现,基层农民对提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特别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的需求比较迫切。
2.2 “培”“评”分离
在农民培训实际工作中,往往关注培训组织实施较多,而面向农民的职业资格评定、人才评价则明显不足,尚未实现教育培训与扶持发展、社会保障等的有机衔接、有效贯通,参训学员的内需未被充分激发,培训的吸引力不够,培训精准度有待提升。同时,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工种等级证书“含金量”相对不足,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导致参训学员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2020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有贷款需求的高素质农民中仍有30%的人未获得贷款,仅有12.06%的人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障,8.39%的人享受到城镇职工医保,高素质农民发展环境仍有待优化[4]。有研究还表明,高素质农民面临土地、技术与能力、职业吸引力和组织化壁垒,需要基于职业化导向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教育培训、职业保障路径等[7]。
2.3 “培”“管”不畅
根据调研,农口部门培训资源较多,如农业农村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综合执法、农机、安全监管培训等,人社和商务部门农村电商、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等,供销部门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组织部门党建富民培训等,但统筹整合不够,培训资源、项目资源较为分散,体制内培训资源尚未得到有效聚合、统筹使用,存在多头、重复、任务式培训情况。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上,涉农院校、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社等参与培训的渠道也需要进一步畅通;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规则仍处于缺位状态。此外,培训机构一般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而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不能完全遵循市场化机制运作,实施培训过程中,生源组织遴选有一定难度,影响了培训的精准度和实际效果。
3 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路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紧紧抓住人才振兴这个关键,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江苏农民培训学院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为主要职能。近年来,学院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乡村人才的需求为根本任务,立足平台优势,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培训质量效益,着力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农民培训工作高质高效,先后获得“全省农技推广服务先进集体”“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3.1 聚焦产业发展,主攻技术短板,精准选定培训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8]。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源头活水和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突出标志[9]。培训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坚持需求导向,促进国家要求、产业需要和农民需求有效结合。
3.1.1 围绕中心大局,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培训工作应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紧跟中央及省市“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与涉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统筹衔接,瞄准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特别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短板、经营管理弱项等,立足补齐短板、拉长短板,把握培训方向和培训重点,精准发力,解决好内容精准、紧贴需求、务实管用等问题,使培训工作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匹配、与农民素质技能提升需要相适应,切实提升培训效果。
3.1.2 加强源头管理,增强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将落实上级政策要求和围绕本地农业农村发展需求有效融合,既围绕中央、省委对“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开展培训,使培训工作既能够紧紧跟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确保方向不偏、重点突出,又紧贴宿迁“三农”工作中心任务,在深入各类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在全面摸清产业底数和掌握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建立“需求清单”,聚焦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农村创业青年等开展培训,确保培训工作既有政策保障,又有内生需求,精准有效服务主导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核心需求,强化在产业链上培养人才,推动培训成果及时转化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3.1.3 丰富办班类型,增强培训实施的有效性。江苏农民培训学院充分发挥农民培训市级主阵地作用,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为重点,坚持分层分类培训,开展“精品化”“小班化”办学,先后举办了“支书领头调结构”、农业职业经理人、生态农业“种子班”“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商、专业种养能手等特色班、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体系精品班、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培养评价高研班等专题培训,年均培训5 000人,培育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
3.2 聚焦内生需求,富集发展动能,精心遴选培训对象
精准落实“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新政策、新要求,紧紧围绕解决好“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等问题,着力夯实遴选培训对象这个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3.2.1 增强计划性。紧盯生源组织,锚定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这个根本目标,坚持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建到哪里,培训班就办到哪里,培训需求集中在哪里,生源的组织遴选工作就深入推进到哪里,切实满足农民重要农时季节关键技术需求,实施精准培训。
3.2.2 提升组织性。围绕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青年、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作为培训对象,注重从行政推动、协会联动、市场拉动等方面进行组织谋划,加强与市直部门、县区农广校、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联合组织生源,拓宽生源组织渠道,提升培训工作的组织化程度,确保生源质量,为培训高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3.2.3 突出精准性。严格按照“一个围绕”和“四个有”标准遴选学员,即围绕全市“六大百亿级产业”体系建设,选择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重点人员,从年龄、产业规模等方面严格审核参训学员资质,严把“入口关”,选准学员,确保培训对象“四有”,即有产业支撑、有内在需求、有接受能力、有转化潜力,科学确定培训目标和质量要求,突出精准性,使具有强烈内在培训需求的对象获得优质培训,有效激发内需和满足内需,使培训更加精准、更有质量、更可持续,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实现为农育人。
3.3 聚焦成果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切实改进培训方式
围绕做大特色、做优质量、做强载体,完善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推动培训成果有效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在办班形式上,紧贴全市生态河蟹、园艺型花木、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六大百亿级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产业“全链条”,重点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采取“小切口”办班,创新举办产业体系精品班、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培养评价高研班等,让参训学员“学得会、用得上、能转化”,有效提升参训农民就业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