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者: 王东霞 汤青川 巨霞 杨莉娜 赵静 芦光新 李宗仁摘要 传统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能力缺乏也是当前新农科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一矛盾,结合学校农学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学科建设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团队建设和学科融合等方面构建农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旨在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农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4-0271-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4.0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for Agronomy Specialty—Taking Agronomy Specialty in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Dong-xia,TANG Qing-chuan,JU Xia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Qinghai University,Xining,Qinghai810016)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trictive factor for the current trai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In order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onomy specialty and the goal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the teach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for agronomy specialty was buil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team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integration,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and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and meet the deman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r talents.
Key words Agronomy special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Teaching system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已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社会正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创业焕发生机的新局面。201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这对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惠政策和制度支持[1]。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3]。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机制不健全、教学团队不专业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是进一步深化落实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青海大学农学专业是青海省高等教育中具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的专业。近年来,农学专业紧密围绕高原农业发展需求与科学发展前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事科技创新与农业管理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青海大学农学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笔者对我国涉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青海大学农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新农科背景下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涉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现状
近年来,各大涉农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通过多形式、多途径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4]。东北农业大学形成“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课程”课程链,明确创新创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东农现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5]。山东农业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实践实训、实习就业有机融合,形成“双创四驱”的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6]。南京农业大学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改革[7]。华南农业大学立足学科和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加强网络资源利用、国际合作、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构建了“立体式、链条式、递升式”教育模式,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8]。尽管部分农林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面临困境,需要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进行改革。
1.1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国内大多涉农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但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实践课程无明显差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这与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9-10]。采用单一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授课教师将创新创业课程当成其他专业课程,无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创新,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且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因此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难以理解。
1.2 专业融合程度不深
大多数涉农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基础课和选修课,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没有做到深度融合创新创业知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11]。这类课程并未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且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这严重影响了新农科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1.3 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据调查,大多数涉农高校在校内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园,但是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并未有大量的创新成果进入市场,学生的创新成果仅限于校园,服务于校内师生,市场化程度较低[9]。创新创业实践仅仅依靠校内实验室平台,不能给学生带来长久发展和全面锻炼。只有综合创新创业思维、企业的市场管理机制、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实践平台,才能取得长足进步。尽管一些高校已经与各类型企业进行了合作,但是合作仅限于调研、参观和交流,并未借助企业资源,创建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这些不足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要求[11]。
1.4 教学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各大高校开展的实践类课程占本科教学总学时和总学分的比例均较低,因此学校和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涉农类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别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单位负责,其中教务处负责课程的理论教学,学生工作处负责课程实践,团委负责各类型、各级别的创新创业比赛,各司其职,但理论教学与实践过程存在错位,创新创业整个教学过程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2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9年9月,青海大学农学专业首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迄今为止,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课程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以下方面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构建。
2.1 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新团队的组建能力,并能够具备一定的实操技能。通过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第一,开展专题讲授。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论知识讲授,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尽管已经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但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依然不清楚,因此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校友或科技人才,举办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报告会,报告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搜集相关案例,并结合报告和创新创业整体架构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关键核心信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能力。第三,加强实践演练。通过对前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学生已具备一定基础,实践训练主要通过角色模拟和情景演练2种形式开展,该部分内容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在此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围绕经营组织创建关键要素,突出重点,进行模拟实训。此外,创业计划书的编写也是实践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编写创业计划书可以了解创业计划的内涵与作用以及创业计划书对创业的关键意义,并能够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宣讲和分享创业计划,邀请行业专家或者课程组教师,对创业计划书的创新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2.2 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硬件设备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借助智慧教室实施该课程教学,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基于传统讲授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雨课堂向学生分享相关典型案例,学生可进行课前学习;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并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校友进行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汇报,并通过答疑互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创新创业,并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信心。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团建游戏,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并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开展情景演练,从中感受团队和个人在创业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3 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手段。针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该课程应该打破常规课程的考核方法,注重实践训练环节,在角色模拟和情景演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提交创业计划书的创新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等进行评价,同时对课堂讨论发言和课后资料阅读情况等进行总结,每一部分占不同比例,共同构成该课程成绩。
2.4 建设教学团队 目前,农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大多为校内兼任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将校内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的教师纳入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并定期组织团队教师在其他高校或者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通过参与创新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的综合能力[12]。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聘请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或校友加入教学团队,承担部分实践教学内容[13],在角色模拟、情景演练和创业计划书编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可作为典型案例,分享自身的创业经验,为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