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 余婷 江鹏 赖祖卉 辜义洪 陈雪玲
摘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课程思政”本质是一种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如何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巧妙融合思政是教学研究的重点。课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改革成果的体现。从生物化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 “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探索了该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旨在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时,该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G 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4-027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4.06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Biochemistry
YU Ting1, JIANG Peng2,3, LAI Zu-hui1 et al
(1. College of Marxism, Yi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ibin,Sichuan 644003;2.College of Wuliangye Techn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Yi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644003; 3.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of specialized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raining into the teaching mode, an important method and wa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anquan education” (literally three-entire education or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How to skillfully integrat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biochemistry is the focus of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t also an embodiment of the result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biochemistry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rough the “before class, class, after class”trinity training mode, by combin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effects, we explored the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strateg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reform,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At the same time,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Biochemistry;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是近年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之一[1-2]。该课程是医学类、生物类、食品(酿酒)类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概念多、知识杂、内容繁、联系广,特别是糖、脂、蛋白质等代谢途径错综复杂以及各代谢之间的联系,普遍认为是一门难记忆、难理解、难掌握的基础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课程组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3-6]。该课程不仅是作为构建酿酒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还是课程育人的主阵地[7]。其中蕴含着如爱国情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它们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笔者基于生物化学知识体系进行思政教学体系设计,并实践于高职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辅以教学反思,探索了“三全育人”背景下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旨在达成德育素质提升与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的双目标,以期为各高校酿酒类、食品类、生物类乃至与之相关的专业进行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1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目标
生物化学课程为酿酒类专业基础课程,应结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学目标[5,8]。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该课程组将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技能、价值3个维度。知识目标:全面掌握生物化学的核心知识,了解近年来生物化学发展趋势、新进展和新技术;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科研、生产中应用生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目标: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辩证思维、探索精神、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和工匠精神的大国酿酒工匠。因此,“三全育人”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使学生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教育同步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爱专业的情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总目标,为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2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课程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科学规划,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契合点,提高了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了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2.1 明确目标,建设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9]。课程组在保持课程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案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追踪和搜集前沿技术和技能并融入到课程相关内容中,特别是生物化学理论及技术在现代白酒行业中应用的案例和研究,为培养“知酒、爱酒、懂酒”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基于酿酒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课程学习,旨在全面培养具有职业意识、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技术能力以及能够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潮流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服务的新时代“酿酒工匠”。结合该课程特点确定了课程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辩证思维、探索精神、求真务实和工匠精神的“酿酒工匠”。
2.2 解析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课程组整理了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根据各知识点搜集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及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建立了课程案例库。通过将案例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在讲解蛋白质时,引入由我国首次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该项技术为胰岛素合成缺陷的人群带去了福音;通过介绍使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引入早在汉代我国就掌握了利用大豆蛋白制作豆腐技术的案例,该技术的推广对世界文明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同时还可引入由我国自主研发并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通过介绍使学生感受在这场与病毒战斗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提升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2.3 分享故事,感受科学精神
在该课程教学中,将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中有关价值取向、文化自信、能力素养有关的故事有机“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学科知识背后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进而实现生物化学课程“全员、全程、全面”的育人目标。如在学习“葡萄糖测定”一节中,可以引入吴宪的故事。近代我国的诸多科学技术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志在报效祖国的出国留学人士陆续回国,其中有一个名叫吴宪的生物化学家建立的葡萄糖测定方法被许多实验室和医院采用,他的众多研究成果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生物化学学科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精心育人,在其精神感召下,为我国医学特别是生物化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具有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明白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背后有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和奉献,进而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4 联系生活,助力课程学习
生物化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为何有人喝牛奶会拉肚子,广告中某些产品富含的DHA为何物,维生素缺乏症、肥胖症是怎么产生的等生活案例。如市场中有纯牛奶、舒化奶、酸奶、高钙奶等众多乳产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产品,如乳糖不耐症的人可以选择不含乳糖的牛奶。维生素的需求量非常小,而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差别非常大,如在不同生理状况和工作环境中机体对于同一种维生素的需要量不同,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自行服用维生素存在潜在的风险。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用于生活,还可以为身边的亲朋好友普及专业知识。通过分享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回馈给家人和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5 考核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为打破传统课程以“分数”定成绩的考核模式,该课程组将生物化学课程考核分为期末考试与过程考核,同时增加思政内容在考核中的比重。过程性评价(考核)包括线上平台、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综合报告4个部分成绩,各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10%、5%、5%和 10%。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训成绩分别占30%和40%。针对课程中的难量化指标,如“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探索精神等”,设置合格和不合格2个等级。如“求真务实”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带编好页码的实验记录本,实验数据记录完后由实验教师签好字,如有涂改须由教师在涂改处签字,否则认定该项成绩为不合格。在品德方面,若存在不请假旷课超过8学时、抄袭作业等情形,则可直接认定该课程考核成绩不合格。
3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
3.1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以“酶促反应动力学”一章的教学内容的实施进行具体介绍。围绕课程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其章节知识点与思政要素融合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