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博物馆为上新街添“新景”
作者: 张媛媛在济南的上新街,最亮眼的建筑莫过于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仿古建筑群,建设标准之高,在当时亦是少有。而随着上新街的改造,这座仿古建筑群即将迎来它的新身份——山东古建筑博物馆。

从山东博物馆西院到山东省考古所,在近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换了一波又一波管理者。2022年6月,它由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管理使用,开启了新的旅程。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从外看,这里大门紧闭,仿若在静谧中沉淀历史。但踏入门内,便能看见此处正在进行修缮。建筑群中最高的辰光阁,已整体修缮完成,重焕光彩。
据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孟令谦介绍:“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占整个上新街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占地面积达一万两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四千六百平方米。”它的主设计师萧怡九,曾师从梁思成。从建筑学视角剖析,它既有现代建筑理念的坚实支撑,又有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传承。
这处旧址堪称古今融合的典范,中式外观下藏着诸多现代化巧思。“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在内部我们还能看到壁炉、暖气、水电设施等。”正如孟令谦所说,即便穿越近百年时光,其建筑艺术与建造水平,依旧是当下建筑领域值得反复研习、借鉴的案例。

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孟令谦和同事们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提炼总结。“前段时间,我们对混凝土进行了强度测试,惊奇地发现这些混凝土依然能满足现在结构强度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存在衰退周期,强度保持难达这般长久,仅此一点,便足见这座建筑从选材到工艺的非凡之处,连混凝土都蕴含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从钢筋到水泥,无论是用料品质,还是施工工艺,万字会旧址都采用当时的最高标准。在孟令谦看来,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座宝库,博大精深,需要认真地挖掘与研究。
随着“上新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 的稳步推进,万字会旧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曾经因为建筑的精美而“出圈”,未来它将会以什么样的新方式绽放光彩呢?


“我们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修缮工作,计划未来将这里打造成一座古建筑博物馆。”文物建筑的修缮,程序复杂,尤其是像万字会旧址这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预计今年年底,我们能完成主体的修缮。但后续诸如彩绘彩画修复、展陈布置等工作,均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审批,待批复下达后,方可有序推进。” 对于文物修缮与古建筑博物馆的规划发展,团队秉持严谨态度,力求每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文物,我们要让这件文物真正活起来,回馈社会,服务大众。它也将会成为上新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博物馆用文物讲好文化故事,是助推文旅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未来必将成为推动整个街区发展的强大力量。
因为万字会旧址的修缮工作,孟令谦时常光顾上新街。他对整个街区的更新改造,有独到见解。“改造后的上新街有了几分曾经的味道,有品位,也有特色。但是在文化方面,我觉得还可以再进一步深挖。”街区的面积虽然不大,但仍是大有文章可做。“京剧大师方荣翔等名人,都曾在这条街上生活过。我们的文化脉络就藏在这老街老建筑里。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他认为街区的更新改造,在建筑之外,也要注重文化层面的发掘与打造。

在城市更新浪潮中,老街与老建筑无可避免地面临改造抉择。有的成功转型为人气旺盛的特色街区,有的却因改造失当而变得不伦不类。孟令谦认为,改造的初衷应是提升居民幸福感。他更推崇“微改造、渐进式”发展模式,保留原有生活与生产关系,仅对局部进行微调。充满烟火气的街区,往往更具温情,更能赢得大众青睐,譬如济南曲水亭街区,原住民依旧生活在小巷胡同之中,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在孟令谦看来,无论哪座建筑、哪个街区的更新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始终是核心,因为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基与灵魂”。唯有以文化为依托,街区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恰似上新街与万字会旧址,从一处百年前的仿古建筑群,到新时代的古建筑博物馆,建筑为街区提供静态景观,博物馆为街区注入文化灵魂。未来,万字会旧址不仅是上新街的一处亮丽风景,更将成为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动窗口,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共生,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