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映边疆 明眸照初心
作者: 王勉励
2024年的初冬,当李从心在喀什中医院的诊室里接诊完最后一位患者时,窗外正飘着细雪。她揉了揉发酸的双眼,手机屏幕上跳出母亲的留言:“今天是你到新疆的第365天,我们等你回家过年。”这一刻,她望着窗外已经被白雪覆盖的喀什大地,思绪飘回一年前那个做出抉择的午后。
2023年11月,刚刚结婚一个月的李从心看到山东援疆指挥部招收援疆医生的通知,怀着忐忑的心情小心地对丈夫说,她想去新疆做援疆医生。没想到丈夫只犹豫了一下,缓缓的一句话戳中了李从心的内心:“你总说想去帮助别人,新疆需要眼科医生,那里正是锻炼你的好地方,我支持你!”彼时的她在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已是一名医师,安稳的生活与大好的职业前景都是触手可及的,但来自新疆的召唤,让李从心无法不心动。

“援疆是国家战略,也是医生的使命。”在丈夫的支持下,她毅然提交了援疆申请。出发前夜,丈夫将一沓维吾尔语常用词汇卡片塞进她的行李箱:“学不会这个,怎么给老人看病?”谁也没想到,这沓卡片会成为她在喀什扎根的起点。
初到喀什的半个月,干燥的气候让李从心经历了“地狱级考验”——鼻腔黏膜每天渗血,四个小时的时差让她连续失眠,食堂的羊肉抓饭至今仍是她的“噩梦记忆”。更棘手的是语言壁垒:当地老人用带着浓重口音的维吾尔语描述病情,手术台上患者紧闭双眼的沉默令人焦灼。


“不能让语言成为救命的绊脚石。”她在手机备忘录写下这句话。白天查房时,她跟着护士用维吾尔语打招呼;下班后躲在医院食堂角落,对着录音笔反复模仿“白内障”“青光眼”的发音;甚至把常见病症编成顺口溜贴在诊室墙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她能用流利的维吾尔语讲解手术风险,老阿妈们亲切地称她“努尔古丽医生”(意为“光明使者”)。
喀什地区中医院眼科的空白,曾是李从心最痛心的现实。没有独立诊室、没有专业设备、没有眼科团队。她暗下决心:“要把山东的‘光明’种在喀什。”

她发起“光明行”计划:协调后方医院捐赠眼科设备,邀请施尔明眼科医院专家团队飞抵喀什开展白内障、斜视等高难度手术;首创“远程会诊+线下带教”模式,手把手教年轻医生操作显微镜;更将中医“五轮辨证法”融入现代诊疗,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干眼症,疗效显著。
援疆一年,李从心不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摆渡人。她教维吾尔族护士用中医穴位按压缓解术后疼痛,带着孩子们制作“眼健康科普风筝”;当得知一名维吾尔族老人因贫困放弃治疗时,她自掏腰包垫付手术费,并发起爱心基金。这些温暖的瞬间,被她珍藏在工作日志里,扉页写着:“这里的人,教会我用更大的爱看世界。”
李从心站在喀什古城的老城墙上,月光洒在维吾尔族老人缝制的艾德莱斯绸上。她抚摸着口袋里患者送的干花标本——那是她第一次成功完成手术时,老人悄悄塞进她白大褂口袋的礼物。



“援疆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春节回家,与亲人短暂团聚后,李从心又踏上了去往新疆的旅程,丈夫在机场搂住她说:“现在你是真正的‘新疆媳妇’了。”她笑着摇头,眼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在帕米尔高原的星空下,李从心曾许愿:愿每一双眼睛都能看见世界的美好。如今,这份初心已化作新疆大地上的点点星光,而她将继续在医学道路上追寻更璀璨的光芒。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当医生,就要做一辈子的‘追光者’。”

(编辑/张媛媛 设计/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