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一1961年新中国对天花流行的防治及成效

作者: 段文健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5)03-0098-10

天花的流行与肆虐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严重威胁民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天花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从整体到局部的应对举措,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消灭天花,切实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增强了民众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天花防治虽俨已成为传染病防治的过往,但总结其治理经验,有助于为当前卫生防疫工作提供历史镜鉴。

学界对国内天花防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历史时期,①重点探讨天花与社会关系的构建,而对中共开展天花防治的研究相对较少。②本文结合天花防治的组织动员与应对举措,重点窥察初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消灭天花,实现维护民众利益、增进情感认同的价值目标。

一、严峻的天花流行形势

天花,中医又称“痘疮”,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烈性传染病。

*基金项目: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项目(资助编号:GZC20231838);四川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四川卫生防疫事业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SCJJ23ND397);四川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实践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4SZQH08)。

新中国初期,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和1951年分别报告天花病例4.3万和6.1万。①就主要省份而言,陕西省1950-1955年间先后有64个县(市)出现病例报告,共发生天花2009例(仅1950年就多达1336例),死亡425例,病死率为 21.2% 。山东省1950年全年报告天花8463例,发病率20.20/10万,死亡791例,病死率为 9.35% ;次年报告923例,发病率为1.92/10万,死亡33例,病死率为 3.58% :1952年报告454例,发病率为 1.04/10 万,死亡21例,病死率为 4.63% ,发病县市为64个。③福建省1950年报告患病2292例,死亡597例,发病率18.93/10万,病死率 26.04% 。④在西南地区更为严重,“根据1950年不完全的疫情报告和统计,自五月份起到年底止,共发现天花患者7780余人,死亡率在40%以上。”⑤

从局部来看,天花流行的形势更加严峻。如川东行署区的涪陵县,1940-1953年全县天花发病3191例,死亡663例,病死率达 20.78% 。湖北宜昌1950年发病2196例,发病率为114.59/10万,死亡647例,病死率为 29.46% ;1951年发病814例,发病率为39.93/10万,死亡227例,病死率为 27.89% ;1952年发病28例,发病率为1.41/10万,死亡3例,病死率为 10.71% 。③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如河南信阳,1949年仅谭河街天花患者多达200余人,死亡30余人;次年冬谭河郭畈村一带再次天花流行,患病50余人,死亡3人,持续一月左右。③贵州凯里1950年1至2月全县发生天花流行,先由马田村开始发病,逐渐传播到万潮、清平等地。当年该地共发病10306人,死亡210人,其中马田村发病60多人,死亡45人。③天花的流行直接影响劳动力生产、经济恢复与政权巩固。正如一些人谈道,减租、退押、反霸、土改、抗美援朝.自然是改善我们的生活,保家卫国的重要工作,可是虽然我们自己有了田,而因为生病不能劳动,田地能保证你的生命吗?要想吃得饱穿得暖,还是要身体不得病,如果一年到头都是病壳壳,我看你怎么样去生产怎样去抗美援朝呢?”@

面对严峻的天花流行形势,一些群众因缺乏预防和护理等常识,造成天花病情复重。如山东平邑南塘村一带之流行,“仍用旧法、在鼻内接种痘痂而造成流行。”@同时,有些地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迷信落后思想,他们“错误地认为种痘必须等待桃花开放、小娃不满一周岁不能种以及天阴下雨不能种等思想”①;针对天花患者,还有群众认为,“‘别人知道了,病人就要死亡’,遂将病人用布包起来,或者把病人埋在河沙中,并有群众将天花患者的脱痂保存起来,以后将痂调水或掺入牛奶中灌喂发烧的小儿‘治病’,因此扩大了天花感染,造成广泛流行和高度的死亡。”②综上可知,天花流行严重祸害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从深层次来看,天花也对新中国的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及经济恢复与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如何救治病人、消灭天花,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二、天花防治的决策部署

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萧条,卫生落后,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作为民生工作的一部分,天花防治伴随政权巩固、经济恢复而逐步展开。中共围绕“初步防治”和“全面开展”两个阶段,统一领导,系统部署,以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推动了天花防治的高效运转。

新中国成立前夕,各专区已通过组建基层卫生局、防疫医疗队等机构落实天花防治工作。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前身,华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初组织召开全区卫生工作会议,针对出现的天花等传染性疾病,制定了“现在急须开展一个群众性的卫生运动”③应对方案,并就具体卫生防疫工作做了部署,为冀中、冀南等区指明了方向。1949年3月,卫生部下发种痘指示,要求各级卫生机关、公立医院及社教部门民众团体等注意预防,杜绝天花传染,除政府及医疗机关卫生人员必须进行施种外,并须以动员奖励方式,委托与组织私立医院、药房、乡医等协助施种④,且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接种率作了明确规定。为防止各种传染病蔓延,同年5月卫生部作了进一步指示,要求各省行署县卫生局、科、公立医院在防疫队伍、防疫方法、团结群众、减免费用等方面完善落实,为天花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③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确立,“应首先针对危害群众最大的疾病。如对天花、婴儿破伤风、霍乱、鼠疫等病,要马上组织普遍的预防,定期予以全部或大部的消灭”③成为防控天花的基本原则。1950年10月,周恩来代表政务院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区“为了预防今冬及明春的天花流行,我们必需在今秋开展一次种痘运动,以免再犯往年的错误,即于春季天花已经流行之后才开始发动种痘”③,从组织部门、技术人员、接种群体、种痘费用和宣传说教等方面展开详细部署,推动全国掀起普遍种痘高潮。1951年3月,针对部分地区在种痘中存在“人浆种痘”等危险行为,卫生部紧急通报,“使用人浆种痘,不但不能预防天花,反而会扩大天花的传染。此种办法应切实制止。各地在开展种痘工作中,应深入宣传,纠正部分群众不科学的看法;对于当地‘种痘先生尤应注意团结、说服与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技术。”①该通报为规范各地牛痘接种明确了标准,降低了风险。与此同时,卫生部向全国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发出《春季防疫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警惕,即时领导进行预防工作”“各地认真地作疫情报告,及时地防治与扑灭传染病”②,同时强调要做好工作布置后的问题复查,以便即时指导。为进一步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保证生产生活与国防建设,同年4月,卫生部制定了包括天花、鼠疫、霍乱在内的“各种危害最大的传染病的防治方案和‘法定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及关于防疫工作的规章制度等”③,为后期防疫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1952年2月,卫生部明确下达种痘指标,“本年预定全国种痘二亿六千万人,以使绝大多数的人民对天花都具有免疫力,以达到基本上消灭天花的目的。”④次年初,卫生部在总结天花防治成就时,肯定了种痘运动以来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区域种痘不平衡问题的改进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了根除天花的详细规划。随着全国天花病例的逐年消减,中央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防治规划中,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全部消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dds20250309.pd原版全文

三、天花疾病的防治举措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天花疫情,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央政府及卫生部门从宏观层面展开了对天花防治的系统部署,为天花防治指明了基本方向。遵循中央部署,全国各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动员、预防接种和卫生检疫工作,推动了天花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抓好宣传动员,加强群众思想教育

宣传教育是动员群众开展天花防治的前提,是群众思想化冰为水的“解冻”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对天花防治的宣传教育,主要利用报纸、标语、广播、短剧、宣传画、青年会、妇女会、农协会等形式展开。宣传媒介方面,作为卫生领域的专业性传播载体,《健康报》大量刊登预防卫生知识、开展天花防治的经验举措,不仅为广大群众普及了基本常识,同时也为各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交流平台。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电台也开辟专栏,定期开展天花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教育。如北京人民电台发布的“十九点十五分市政之声:卫生局号召市民注意预防天花快种牛痘”③等相关新闻,填充了群众日常卫生知识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城市通过丰富宣传方式,增强人们对天花的防范意识。绵阳专区的绵阳县,将川西卫生处印发的三种文件约五千份散于文教机关和一般群众;新制大型彩色画图十余幅,在市区流动展览;在卫生院的门诊部创设黑板报;联合中学生和医协会组织秧歌队,并派人随同讲演:说明种痘的益处和患天花的危险,政府种痘的目标为保护人民的健康,解释一年四季都可种痘,成年人老年人都要种,才能根绝天花。绵阳市卫生委员会和它的二十五个卫生小组、县医协也准备了不少的宣传品。①宣传教育的实质就是解除群众思想顾虑,以集体、被动、循序渐进的灌输模式引导民众内化于心,进而形成对天花疾病的正确认知。因此,卫生防疫人员始终将“打破乡民思想障碍”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方式实施宣教。同属绵阳专区的广元县,则利用群众会议、夜课班讲座进行宣传,说明种痘的好处及人民政府对人民的关怀,解释农村中仍有个别存在种痘看八字的迷信错误思想。经宣传教育后,提高了群众的意识,如沙河乡凤凰村王玉珍听了宣传后,自动把孩子接来种了痘,并随同种痘组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带动了群众积极前来种痘。②除此之外,专区各县还深入街道、商店、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进行宣传,形成一定的种痘声势。总体上来看,宣传教育的开展,消除了群众中存在的“必须春季种痘”“人浆接种”等非科学思想,克服了阻碍种痘工作中的各种难关,为大规模种痘运动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开展种痘运动,全面推行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将疫苗接种到人体,以增强抵抗力,达到抑制天花之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接种牛痘成为防治天花的唯一且有效手段。在中央部署下,各地防疫委员会直接领导预防接种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采用挨户登记、门牌编号、边查边种、检查反应等方式推行免费普种牛痘,确保全员接种、紧急防治。如西南军政委员会规定,以当地卫生人员、种痘员和初级接生员为主要力量,建立固定性的分区责任制,各基层卫生机关及卫(医)协应与种痘员经常保持联系,以便贯彻执行初生儿、入小学、高小毕业及十八岁各种痘一次的规定。在没有种痘员的地区,要求做到每一行政村能培养种痘员一至二人,以不脱离生产的农村妇女为主要对象。同时对所有参加种痘工作的种痘员和卫生人员,应随时注意提高其种痘技术,坚持统一使用面刺法,做到种一颗发一颗,争取他们人人都能识别反应种类,单独进行反应检查和登记。③在具体实施中,西南军区卫生部特别强调了种痘注意事项:(1)受种者应登记明确,种后即发给种痘证,以便于检查;(2)接种后,最好重点检查有效反应(初种者在第五至第十日检查之,复种在第二日至第四日检查之);(3)若种后未发生有效反应,应予以复种;(4)种痘小组应随时综合种痘人数,以免总结时发生困难;(5)各级组织,应按级按期汇报(时日由各军区各省市自行决定);(6)关于少数民族区域实行种痘,必须特别照顾群众是否出于自愿,不应有丝毫勉强;(7)对工作积极而有成就的种痘人员,予以表扬或奖励;(8)对应用材料,如痘苗、酒精、棉花、表格等,应按照规定力求精简,不得浪费;(9)施行种痘期间,各该地方卫生机关,应派员外出检查工作,藉以交流经验,纠正偏向。④此外,为了保障种痘工作得以有效总结,军区卫生部还指出,各地应对以下方面做好记录与总结:

明确分龄、分性别、分头、分职业等做好种痘统计;参加医务工作者的人数及动员中的经验;行政、文教、公安以及军民等协助中的经验;工作程序、工作效率、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一切经验;工作中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各队各组种痘区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与种痘人数的比例数等等。①由此可以看出,在种痘工作中,以西南大区为代表的各地,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预防接种方案,对于有效遏制天花流行、迅速降低全国病例数量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期为巩固天花防控成效,完善痘苗接种工作,根据卫生部“今后各地如发生天花病人时,必须严格隔离;对接触者进行种痘、隔离、检诊,并酌情在发生天花的村或区甚至全县重新普种牛痘一次”②的重要指示,各地进一步严格落实1950年种痘暂行办法中“四龄(六个月、六岁、十二岁、十八岁)种痘”的要求,“在普种的基础上按规定年龄种痘”③;一些地区为应对突发性天花的发生,积极实施“临时种痘”方案,即“不论城市或农村,今后如果发生天花时,除对患者隔离外,应在患者居住之附近地区(以屯、闾的单位)之居民中,不论以前是否种过痘,均以临时种痘一次,以资防止天花蔓延”④,以此臂助全员接种、全体抗疫局面的呈现。

(三)实施卫生检疫,防止天花疫情扩散

开展种痘运动是预防天花的前提,落实卫生检疫工作则是控制天花传播的外在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国各重要地区设置卫生检疫机构,对进出境和国内跨区域流动人员及行李、货物实施医学检查和处理,以防止传染性疾病沿交通线传播。单就天花而言,根据1950年卫生部颁布的《种痘暂行办法》,卫生部责成部分交通检疫所成立签证处,规定出国人员必须提前一周办理签证,并做好天花预防接种,严防对外扩散。为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的要求,国内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人境人员须出示天花预防接种证书,“对不出示有效天花预防接种证书的人,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可予以种痘,或者实施就地诊验,或者种痘以后再加以就地诊验;如果拒绝种痘,可以实施留验;就地诊验或者留验的期间,都从他离开疫区的时候算起不超过十四日。”③与此同时,该条例还对出入境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做了相应规定,为防控天花提供了法律依据。如上海自1951年初被卫生部宣布为“天花疫港”后,本着“提高警惕,积极预防,综合措施,一旦发现,就地扑灭”的原则,制定全面、严格的船舶、火车检疫措施,“上海市卫生局向当地旅行社和交通铁路管理局发函,要求切实执行凭种痘证购出行舟车票的决定。”③铁路部门“在旅客登车前检查有无天花患者或疑似患者,一经发现,阻止其登车离沪,将其隔离治疗或留验观察。在3个多月中共查处天花病人123人,其他病人6人,并阻止其离沪,在上海作出隔离治疗处理”①,有效地减少了天花病毒的对外扩散。同样的状况在厦门也有体现,当地检疫所配合华东大区开展牛痘种植和交通检疫,“海港检疫所对流动人群和入出境人员加强天花检疫与查验预防接种证书。”③全国各地区卫生检疫工作的开展,有效防止了天花跨境、跨区域传播,加快了天花的终息,驳斥了“英荷殖民当局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诬蔑中国沿海港口全部为‘天花疫港’”③的言论,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天花、世界消灭天花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dds202503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