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的出版与传播:历史轨迹、鲜明特征与时代价值
作者: 王成功 潘超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5)03-0108-11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思想和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选》正是对这些重要思想和理论成果的系统整理和全面展示,其收录了邓小平在1938年1月至1992年2月期间的重要文章、讲话、谈话等,共222篇,约85万字。这些著作主题深刻,情感真挚,聚焦于实践,语言朴实简洁而又不失生动活泼,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全面展现了中共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历程。《邓小平文选》的出版与传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当前,学术界关于《邓小平文选》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出发,对《邓小平文选》以及其中的思想观点、政策主张和实践成效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首先,以《邓小平文选》为载体分析邓小平的重要理论观点。例如,根据《邓小平文选》,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马克思主义观、大局观、民族观、青年观等①。其次,关于《邓小平文选》的价值意义研究。例如,《邓小平文选》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卓越贡献、对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贡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等⑪。再次,关于《邓小平文选》的对外传播研究。例如,《邓小平文选》的海外传播和启示研究、对外翻译出版研究、日译本研究、英译本研究等②。最后,《邓小平文选》的表达方式方法研究。例如,语言风格研究、修辞研究、引典艺术研究、文学特征研究等③。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通过《邓小平文选》探索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④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但是,从整体视域考证梳理《邓小平文选》全三卷本出版传播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在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基础上,对《邓小平文选》出版与传播的历程、特征、价值作相对系统的论述,以供后来参考。
一、《邓小平文选》编辑出版的历史轨迹
《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工作于1981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在编辑规划上,编辑组最初制定了由近及远的策略,后续编辑工作大体遵循此规划逐步推进。《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以全面整顿和改革开放为逻辑,成为邓小平理论成型的关键文本载体。《邓小平文选》(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聚焦革命与建设时期,系统展现了邓小平在军事战略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献,则进一步完整呈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其思想演进与实践突破。1994年,前两卷再版时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随后,线装版与典藏版也相继出版。
(一)《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 一九八二年):全面整顿与改革开放
1980年5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由“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组成立。中央文献研究室自成立后,积极投身于党的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事业。该机构通过对邓小平各类讲话、谈话记录及文章的系统性搜集整理,为后续《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工作奠定了坚实、可靠且完备的文献基础。“1981年3月7日,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给中央领导的报告中提出,计划由近及远,先编辑邓小平近年的著作。”③1981年9月5日,山东平阴铝厂党委宣传科新闻干事王允恭给中央写信,“建议党中央尽快编辑出版《邓小平选集》”①,得到了中央的重视与采纳。王允恭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邓小平作为党的正确领导核心,其思想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出版《邓小平文选》既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也契合民众期盼。在征得邓小平本人同意后,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的邓力群随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编辑与校订工作。1982年2月,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就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问题写了报告。1982年3月上旬,邓小平审阅报告后说:“同意按照《报告》中的原则进行文稿的整理工作,并表示文稿整理好后,再予审阅”。 (2)1982 年9月,中共十二大圆满结束之后,编辑组依据会议精神与领导指示,将邓小平在大会上的开幕致辞选定为文选的收尾之篇。同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策,将《邓小平文选》的发行范围由内部限定调整为公开发行。至1983年2月,编辑工作已基本告竣。1983年3月4日,胡乔木亲自向邓小平汇报了编辑成果。邓小平在听取汇报后表示完全认可,并在文选作者照片下方亲笔签名。1983年7月1日,《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党内、党外以及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据统计,至1983年底,其精装本、普及本及平装本的总发行量已突破五千万册。《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共收入邓小平的文献47篇,其中有39篇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这些文献完整呈现了邓小平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战略思考。既有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突破“左”倾桎梏的果敢决策,也有粉碎“四人帮”后批判“两个凡是”、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锐利论断,更包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改革开放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特别是将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开幕词作为终篇,凸显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强音。关于为什么先选取1975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这段时期的文献开展编辑,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因为邓小平是1975年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选取这段时期的文献能够集中反映当时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拨乱反正的过程,为全党全国人民提供思想指引。其次,1975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这段时期距离编辑工作开始的时间较近,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相对较为容易开展。同时,这一时期的文献内容与当时的现实工作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dds20250310.pd原版全文
(二)《邓小平文选》(一九三八一一九六五年):革命与建设的智慧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发行之后,中央文献研究室依照工作部署,持续推进邓小平其他时期著作的收集、整理工作。按照最初规划,打算在后续编辑出版工作中,将中共十二大之后邓小平的相关文章、讲话等进行汇编出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发现,若紧接着出版最新时期的文章,会对后续第三卷的出版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打乱既定出版节奏。基于此,经慎重研究,决定对最新时期的文章采取只编辑整理但不出版的处理方式,将工作重点转移回1975年以前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上。由于时间久远,文稿分散,考订查证任务量大,所以,历时多年编辑工作才基本完成。1987年1月24日,邓小平审阅“中央文献研究室二十日报送的《邓小平文选》(一九三八一一九六五年)选目,批复:‘同意’”。 (3)1989 年1月11日,中央文献研究室把文选出版说明报送邓小平。两天后,邓小平通过王瑞林向中央文献研究室传达了正面反馈,他称赞这份出版说明对各个历史阶段都有所提及。1989年5月,文稿交付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邓小平文选》(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正式出版发行。本卷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前28年中的著作,以邓小平1938年有关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篇文章开篇。因为那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邓小平正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再加上1931年的《七军工作报告》侧重记述事实经过,不适合开篇。为什么终于1965年,而不是接续上一卷的1974年,编辑人员逢先知回忆说,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来,邓小平就被打倒了,所以选到1965年为止。①本卷共收入邓小平的著作39篇,是从已存的几千件文稿资料中精选出来的。在战争年代,邓小平的有些著作没有保存下来,有些只有抄件,再加上有些以党委名义署名或联合署名的著作,邓小平无法确定是否为自己所写。因此,这一卷收入的文章并不多,有的年份、有的重要文件没有适当的著作加以反映。尽管如此,《邓小平文选》(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仍反映出邓小平对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贡献,还反映了邓小平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尤其是他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的著作,反映了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积极参与的集体探索,同时,也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面向新时期的政治交代
自前两卷《邓小平文选》问世后,社会各界便满怀期待,翘首以盼1982年9月之后邓小平的著作能早日结集成册,即第三卷得以尽快出版。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③在此政治任务之下,编辑第三卷的工作显得更加紧迫。1992年12月,邓小平办公室发布通知,同意编辑出版第三卷的工作,同时确定了编辑组人员和具体负责人。邓小平对第三卷的编辑工作极为上心,他逐一审阅编辑组提交的拟收录文稿,并给出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意见。1993年5月,编辑组挑选了部分文稿,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呈报邓小平以征求意见。邓小平在初步审阅后,提出了明确的编辑方向。随后,编辑组遵循邓小平的修改建议,又对三篇不同情况的文稿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优化,并根据原始记录增补了一些关键内容,同时删减了部分过于琐碎的细节,然后再次提交给邓小平审阅。邓小平对这份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表示了鼓励,还提出了新的期望。之后,每整理出一部分文稿,编辑组都会及时向邓小平报送报告。截至1993年8月25日,编辑组共向邓小平报送了14次报告。1993年9月3日,邓小平在审完最后一批整理稿后,回复“大功告成”。1993年9月27日,邓小平审阅编辑组报送的第三卷编辑工作总结性报告,作出批示:“我都同意”。“后来邓选第三卷出版时,出版说明署的日期就是‘九月二十七日’。”③第三卷最终共收入邓小平著作119篇,加上注释将近29万字。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作为开篇,南方谈话作为终篇。中共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中心口号,口号的核心要义是邓小平在这一阶段全部理论思考的主题。而南方谈话可以说是全书的纲领和总结。编辑组人员郑必坚后来认为:“第三卷的这一头一尾的确定,非同寻常,应当说是表达了小平同志本人对第三卷的历史定位和历史评价。” 年11月,第三卷正式出版发行,“在国内,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发行了二千多万册”②。邓小平自己曾评价第三卷说:“实际上,这是个政治交代的东西。”③
(四)《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增补与改称
《邓小平文选》(一九三八一一一九六五年)和《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一九八二年)分别于1989年和1983年出版。经邓小平同意,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一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小平文选》(一九三八—一一九六五年)和《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二版,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增补了四篇著作,主要是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的讲话,全书共收入43篇著作。《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共收入60篇著作,其中增补了14篇著作,增补内容是编辑组全体人员将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邓小平1975至1982年的全部文稿彻底普查了一遍才最后选出的,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原收入本卷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录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次增补,对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已经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作了比较充分的反映。在第二版编辑中,根据原记录对正文中的个别地方作了修订,对部分文字标点作了订正,并且增补了一些新的注释。《邓小平文选》全三卷本时间从1938年到1992年,跨度长达55年,不仅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內容也相互贯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dds202503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