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广东电影放映业改造探析

作者: 向岁寒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文教工具被列入国家和地区文化生态的总体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将电影放映从旧社会解放出来,使电影放映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并配合各项政治运动进行宣传教育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电影放映业进行改造的主要目的。对广东电影放映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变更影片来源、接收改造影院、教育放映人员得以实现,既保证了广东电影放映业的繁荣发展,又使得电影放映很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透过广东电影放映业的改造过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区域文化事业改造的复杂性,中共在文化事业改造过程中的渐进性,以及其对意识形态的引领性。

【关键词】广东;电影放映业;社会改造;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K27;J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4)03-0047-11

自诞生之日起,电影就肩负着传递价值、表达观点的重要使命。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将电影视作一项简单的娱乐活动,更将其当作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传播马列主义及科学知识的立体教材。新中国成立前,外国影片充斥中国市场,大肆传播资本主义文化观念,军警、流氓横行,严重影响影院的正常经营,放映环境极其恶劣。改造旧的电影放映模式、建设新的电影放映体系成为当时中共对文化事业接管和改造的重要内容。对这一时期电影放映业改造的研究,学者较为关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改造进程以及美苏电影在中国的退出与流入。本文在充分发掘档案史料的基础上,考察广东电影放映业的改造与调整,力图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电影放映业改造的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东的电影放映生态

1896年电影由外国商人引入中国,从上海逐渐深入内地,有相当数量的观众被其吸引。1907年开始,北京、上海陆续诞生电影院,同年广州也搭建了第一间电影放映场所,中国早期电影市场开始形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好莱坞电影长期占据着中国电影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虽然局势变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逐渐发展,国民党领导的官办电影利用政治经济优势获得了一定观众,中国民营公司在商业电影方面也有所突破,但外国影片的优势从未被打破。中国电影业自诞生伊始就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其发展呈现出影院集中于大城市、国外影片占强势地位的畸形繁荣。

(一)外国影片充斥市场

自1930年起,除抗日战争时期业务有短暂中断外,美国的米高梅、派拉蒙、环球、华纳等制片公司一直以香港为跳板设立影片发行机构,输送电影到广东省内的电影院进行放映。新中国成立后曾统计,解放前在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中,经营电影事业是美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放映的影片中,美国影片曾一度占到70%以上。从解放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的八大影片公司除在香港设置影片发行机构外,均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设有影片发行办事处或派出公司代表直接进行影片发行。有些美国影片公司为了争夺中国电影市场,与院方订立长期合同限制上映电影的国籍或者制作公司,禁止其他国家或公司的电影在该影院放映,并将公司的徽旗悬挂于电影院银幕上端,以此来宣告对该影院放映权的占有。美国公司共同设立的垄断企业行会组织“影业联谊会”之香港分会表面是为了合理安排各影片放映的影院和映期,而当实际出现对美国片放映不利的影片排期时,该组织却强制要求影院更改排期,垄断对华电影市场。以1948年的韶关各影院为例,市区各影院上映影片总数为220个,其中美国片136个,占62%;国产片(包括香港片)84个,仅占38%。

广东省内发行放映的外国影片在分账过程中尽显文化侵略的本质。新中国成立前,影院主要从片商处以租赁或分账方式获得影片。从分账过程看,广东地区美国影片的片院双方分账率差距悬殊,片方最高能占60%~80%,院方只占很小部分。而国产影片(包括香港片)首轮片分账率片院双方则是各占50%。在韶关,外国片分账率片商更是高达70%~80%,院方仅占20%~30%;而国产片分账率片商则低至40%~50%,院方能占50%~60%。外国片商还时常单方面增加其分账比例,面对这种情况,“影业联谊会”之香港分会在美国公司的联合操控下对院方加紧说服,如院方不肯则会遭到美国公司联合不供“好片”的威胁。尽管分账过程十分不公,外国影片仍然在广东地区占据主流地位。以广州市电影院1933年5月到1934年5月间放映的电影为例,其间共映出国产片120部、外国片352部,外国片几乎是国产片的3倍多。

外国片商垄断市场、独占影院给广东电影放映业带来发展不均的恶劣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广东全省共有电影院58家,在广州就有22家,其他影院大多集中在汕头、江门等大中城市。在这些城市,各外国影片公司分别掌握几家影院的放映权,从而排挤其他公司影片,使得影院比邻而设、恶性竞争,造成影院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偏远地区,影院极少,分布极为不均,多数群众从未看过电影。西江专区11个县只有两间影院,北江、海南、兴梅、高雷专区几个县总共才两三间影院,且全部集中在县城。在广大农村,只有台山、番禺等县的个别侨乡有少量电影放映。

(二)电影放映无序失范

新中国成立前,广东地区的影院面临极不正常的放映环境。军警腐败、滥用职权是影响影院正常放映的最主要原因。解放前的广东,军警看霸王戏乃是常态,院方稍有不从便会遭到打击报复。1947年广州就发生了警员带女子到新星影院看霸王戏,守闸员因履行职责被打至重伤,治疗无效而逝的事件。同年大华影院放映美国环球公司影片《铁骑劫美》时,因院方得罪了警察,影片和走片员均被扣押,其时社会上就讽刺此丑剧为“铁骑劫片”。1948年也有南雄县长华文治对私人片商赵湘租下的同盛戏院大敲竹杠致使该影院停业,大华电影院国民党伤兵看霸王戏不成用冲锋枪射击造成一死三伤的严重事件。军警特权严重影响了电影正常放映,使得院方在经营时不得不向其靠拢,对其妥协。

外国片商的压迫也给广东电影放映业的发展带来相当程度的破坏。我国电影放映业是在帝国主义大肆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中输入发展的,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沈阳等城市的多家影院都为外国商人开办,但广东地区却少有外国人创办的影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广东毗邻港澳,侨商众多,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涉足放映业,为广东电影放映发展塑造了一片繁荣景象。外国片商立足港澳,直接物色能俯首听命又有影响力的代理人,他们不以经营影院为主要手段,而是通过更具控制力、风险性更小、更便于操纵电影市场的片源制约来操控广东影院。1948年,美国八大公司由于多方原因拒交进口营业税,以片源为要挟硬要影院负担,这在当时激起了广州影院的联合斗争。

黑社会横流也严重影响着广东影院的正常放映。广东影院饱受黑社会威胁,要么屈服于黑社会的淫威,要么遭受其恶劣报复。例如,由于新华影院拒绝黑社会组织勒索,1948年5月17日晚,该影院在放映故事片《乐府春秋》时突然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人,炸伤10多人。同年,金声影院也由于黑社会组织勒索未遂,发生了类似事件,导致在影院炸伤多人。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广东地区,军警、外商、地痞、流氓、黑社会分子对影院操纵控制,敲诈勒索,横行霸道。影院想要正常经营就不得不与军警、外商、黑社会分子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广东电影放映业陷入难以发展的困境。

二、广东电影放映业改造的主要路径

电影的宣传效果由放映内容、影院和放映人员决定。中共从电影市场入手,通过审查与宣传保证了国产片和苏联片在放映中的优势地位,向人民放映优秀的社会主义影片。中共对各类影院的统一领导与放映队员的思想建设扩大了影片的宣传效果,使得电影放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一)消美留苏:影片内容的审查与宣传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针对电影业明确提出:“必须加强这一事业,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及在国际上更有力的进行我党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宣传工作。”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的五个暂行办法,以指导电影放映业的良序发展。面对外国影片横流的困境,党和政府主要从影片来源入手,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影片审查抵制有毒素的美国片和消极影片,一方面积极发行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以达到整顿电影放映生态的目的。

在这一时期,中共出于稳定电影市场和社会秩序、保证电影放映业正常经营的考虑,在对电影放映业进行初步接收时以较宽条件对各放映单位上映的电影进行审查。1949年11月5日,广州市军管会通告各娱乐场所及电影代理商进行申请登记,逾期未登记而继续经营者将被依法取缔,以初步把握放映业整体情况。对于电影放映的审查标准,广州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提出“均不得有反革命、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反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意识以及不得宣传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并将之作为在电影放映业维护新生政权、反对国民党旧政权和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重要原则。广州市军管会以此初步切断旧社会军警、外国片商、黑社会分子对影院的联系与控制,实现对广东电影放映生态的第一轮整顿。

在第一轮整顿中,影片审查工作在海关、公安的配合下力图实现为人民服务、维护新政权的目的。但由于此轮整顿审查目标较低、条件较松、部分思想传达不到位,电影审查过程中许多问题暴露出来。例如,在中苏友好环境下明确规定“免于登记、免于审查”的苏联影片在审查过程中却受到和英美影片的同等待遇,部分审查人员没有“把政治上一面倒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影片的高度健康性联系起来看”。少数审查人员对旧影片难以取舍,没有意识到“许多旧影片都或多或少有与新社会对立的地方,要从整个社会意识方面来进行大革命”这一问题。还有部分人员照顾粤片商困难,对粤语片审查较松,忽略了粤片商有好坏之分、粤语片也有积极与消极分类。

这种不彻底的电影审查加上较为混乱的社会环境,使得广东电影市场仍然受控于帝国主义、买办官僚和充满封建色彩的粤语片商。广州解放后的第三个月里英美片及消极性的粤语片仍有大量观众,国营电影与苏联电影很难获得排期。1950年2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宣布对整个电影放映业进行第二轮整顿,重审在稍宽原则下通过的201部影片,要求影院必须持有印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文化事业管理处”的准演证才具备放映资格。在加强对消极和有毒粤语片审查打击的同时,省文教厅进一步对制作态度严肃、内容有教育意义的粤语片予以扶持,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国产片及苏联片的推广。1950年中央颁布《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如有反世界和平、反人民民主、违反中国民族利益”“宣传淫猥色情迷信恐怖等”以至“妨碍新社会秩序”的影片可酌情删减或禁演。这一办法加强了影片审查的力度,为进一步打击消极片和部分粤语片、切断买办官僚与封建势力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除了对英美影片的审查与驱逐,中共对苏联片和国产片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片与苏联片放映艰难,一部分原因在于广东的文化生态还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阴影之中,崇洋媚外思想比较严重,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引进的苏联影片难以看懂、苏联片和国产片宣传力度不够。这一时期引进的苏联影片基本是苏联演员用俄语对白、配音演员对口型译制或是用中文字幕显示。私营影院老板经常以观众对苏联影片和国产影片不感兴趣、听不懂对话为由减少排映天数,甚至要求分账比例给予一定优惠才给予排片,这都使得本就影响力不大的国产片和苏联片雪上加霜。

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为加强国产片、苏联片的发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中国人民的胜利》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其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大型彩色纪录片在第一个国庆节上映,无论是对国产片还是苏联片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华南分公司党组织抓住这一时机向广东全省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者提出“做好《中国人民的胜利》影片的发行、宣传、放映工作,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那些消极影片清除出银幕”的战斗号召。这部电影于1950年9月29日在广州市上映(全国15个大城市同时上映)。上映前夕,30多位港澳电影导演和明星受邀观看并进行座谈,以扩大对观众的影响。同时,该影片的宣传工作提出“让宣传品找人,不让人找宣传品”的要求。宣传人员不仅在广告画牌、霓虹灯、贴画、火柴盒面等地方介绍影片,还在公共汽车上悬挂影片上映预告红布条,于轮船船舱显眼处放置影片上映广告,甚至利用军用飞机散发了近100万份小传单。华南分公司还抽调干部和各家影院经理与宣传员分片包干,深入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居委会做口头宣传,当场订票签发优待证。在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下,影片映出效果良好,在广东掀起了控诉和肃清美帝影片毒害影响的高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