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宣传演变与国际主义塑造
作者: 曹佐燕【摘 要】朝鲜战争深刻影响了新中国历史的走向。这场战争的宣传含义多次演变。和平签名运动侧重两个阵营的战争,时事宣传运动强调中美之间的战争,而抗美援朝运动构建成民众个人与美国、国内反动派的战争。抗美援朝运动宣传“不受二茬罪”,层累此前的战争含义,不仅在民众中树立了敌我分明的世界形象,而且通过重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痛苦感、时间感和幸福感,将民众感受与中国共产党牢牢结合在一起,从观念上强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继而认同中共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宣传。
【关键词】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抗美援朝;宣传动员;和平签名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4-0042-12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抗美援朝,这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中苏同盟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目前抗美援朝运动研究已经突破“纪念史学”模式,多聚焦于宣传动员,默认宣传的稳定性及其动员的普遍有效性,却忽视了宣传的演变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实效与困境。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运动之一,抗美援朝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全民动员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这一运动的流行口号。如果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重新检视,那么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到底有何关系?朝鲜、美国毕竟是他国,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民众如何理解抗美援朝?普通大众几乎不识字或很少识字,很多农民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他们会如何看待与支援这场战争?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将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勾连起来?本文将立足国内国外的宏观视野,以中国共产党宣传观念与基层视角两相对照,利用档案和已公开出版的史料,深入探讨相关问题。
一、战争与和平:和平签名运动中的两个世界
晚清以降,华夏大地战乱频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中国终于取得抗战胜利,迎来和平建设的曙光。此时两强争霸的冷战格局迅速笼罩世界,挑动东亚地区不断热战。蒋介石依恃美国支持,逐步走向内战。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一个和平建设的年代似乎已经走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坚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创设制度、重建国家和社会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持国内外敌情意识,判断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对派相互勾结,企图破坏和复辟。
由于冷战越演越烈,世界拥护和平的声音也愈益发展。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召开,呼吁国际和平。同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至此,美苏双方均拥有核武器。1950年3月19日,世界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执行局通过《斯德哥尔摩宣言》,呼吁“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号召全世界人民在宣言上签名。4月28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加和平签名运动。中国拉开和平签名运动的序幕,融入全球和平签名运动的热潮。
中共中央迅速推广和平签名运动,策略性地解释战争与和平,构建、强化两个世界的形象:“一边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阵营,另一边是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阵营”。战争被裂分为以苏联、中国为中坚的和平势力的保卫战争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平签名运动反对的战争是后者,前者被认为是拥护世界和平的行动。1950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指示,强调宣传注意要点,第一条便是“不要简单地讲反对战争拥护和平,要讲反对侵略战争拥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反对侵略战争拥护世界和平的伟大贡献”。
发动大规模和平签名运动并非仅仅是道义上的宣扬,亦借此普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说明“一边倒”的合法性。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在1950年六、七、八三个月发动签名运动,下达3000万的签名人数指标,宣传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拥护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世界。和平签名运动的宣传一方面强调和平阵营力量超过帝国主义势力,另一方面突出帝国主义分子“只占全人类的极少数”,在本国亦是“一小群”。但是,全球帝国主义分子附庸美帝国主义者,沆瀣一气、本性不改,加上资本主义世界不断没落,内在矛盾也催使他们发动战争饮鸩止渴。宣传是为了提升觉悟,激发民众针锋相对、同仇敌忾:“全世界人民必须一致团结在以强大的苏联为领导的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中,积极向这一小群血腥的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作坚决的斗争,才能保卫和平,才能够打退新战争的危险。”和平签名运动不仅有警告战争贩子的正义性,还有唤醒资本主义世界被蒙骗群众的含义。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在朝鲜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上进行释读。关于朝鲜战争的责任,国内外学界曾争论不休。其实,不论战争到底是哪方开启的,由于认定对方是侵略阵营,两大阵营都容易将战争责任归咎于另一方阵营的国家。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强调“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复(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而且立即会使用武装的进攻与战争”,杜鲁门有典型的冷战思维,将社会主义阵营视为铁板一块,“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28日,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抨击杜鲁门命令的美国海军行动是武装侵略、破坏和平、暴露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
面对美国联合他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武装干涉朝鲜战争,社会主义阵营也迅速采取措施。世界工会联合会号召全世界工人阶级支援朝鲜人民解放战争,举行“支援朝鲜人民周”。1950年7月10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响应号召,发动“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反对美国侵略朝鲜运动将朝鲜人民军的行动类比中国解放战争,定性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战争。该运动承续和平签名运动的宣传,将反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侵略战争等同于保卫世界和平。“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获得最后胜利,是目前保卫世界和平和打击帝国主义战争计划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至此,和平签名运动融合反对美国侵略中国台湾、朝鲜运动,教育、动员民众反对资本主义阵营。
1950年8月4日,中央分配2亿签名人数指标,要求各地给各阶层人民上大课,培养国际主义观念,“使他们对于向帝国主义作坚决的和必胜的斗争有充分的决心和信心”。具体而言,和平签名运动宣传苏联、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阵营的人民利益一致,将“联合国军”的武装干涉视同侵略社会主义阵营的先声。“大家把各国人民的斗争,看得正同自己的事情一样。”运动要求民众关心国际事务,植入新观念:“保卫世界和平,就是保卫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生命财产。美帝国主义正在努力把世界推向战争的道路。全世界人民当前的任务就是要粉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
政策指令成效显著,和平签名运动的宣传铺天盖地,部分民众确实构建了国际主义观念,以两个阵营的思维看待世界局势,呼吁支持朝鲜。“为什么人民阵营的国家不出兵?”“美帝公开侵略,我们为何不可用各种方式公开援助朝鲜?” “美国是纸老虎,英国是纸狗,法国是纸猫,其他国家的反动派都是些耗子(老鼠)。”“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是想进一步侵略中国和苏联。”但是,这种宣传成效不能高估,宣传者和接受者皆有缘由。一是宣传力量有限,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宣传任务,自然难免拉人凑数。这些宣传者文化素质参差不一,加上担忧出错,出现“搬家”式宣传,按照上级提纲宣读了事,宣传成效自然有限。二是宣传者采取灵活形式宣传,不免带上自身的思维和经验烙印,又易误解上级的宣传意图。一些宣传者宣传反对战争时,直接讲成“反对一切战争”;更有宣传者不认同宣传内容,认为“要战争就不能和平,要和平就不能战争”。而广大基层民众素来对政治隔阂和疏离,一方面忙于生产,不愿意接受宣传;另一方面受限于宣传者粗陋的宣传和自身知识有限,根本无法理解宣传内容。例如,山东诸城徐大娘误读“签名”是“迁民”,疑问“怎么和美国和了,还‘迁民’?”她儿媳妇与之争辩:“不是,美国要打咱,咱要和蒋介石和。”
面对形式多样的宣传,基层民众复苏了传统记忆,甚至关心背后的赋税问题。《人民日报》曾报道农村和平签名运动的典型经验,发现和平签名在“群众中反而引起了许多顾虑和怀疑,如有的认为签名是‘签到’,是‘调查户口’,是‘发粮食’,或许是‘要抽壮丁打仗’等等”。由于上级下达的签名人数指标多,对宣传者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宣传者只能将重点放在签名人数上,并非宣传效果上。长时间的宣传也令干部和群众不胜其烦。在1950年11月27日的五莲县整风大会上,五莲区委书记抱怨“签名运动光催要签名的多少人,同时提出要达到二分之一,光要数目字,宣传费也不报销,作什么用了也不知道”。连区委书记都不明了和平签名运动的作用,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的认知可想而知。
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不同阶层对象调整宣传策略。在培养国际主义观念,认可支援朝鲜人民后,民众又易产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慌。“我们解放台湾,美帝干涉,必然和美国打起来,而中苏同盟条约上规定着,同盟国一方投入战争,另一方必须协同,这样不是引起世界大战?”这个逻辑推理十分严谨。当时中共中央批判各地只注重业务不关心政治,而各地民众关心政治,自然了解中苏同盟条约,容易推导出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的结果。这说明当时第三次世界大战等谣言并非全因民众文化素质低下以及社会变革受冲击者的恶意介入,而是一些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人逻辑推演的结果。这也表明群众接受宣传之后,若有自身思考能力可能有违宣传目的。一些民众认可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强大,消除了原子弹恐慌,又提出“美国既是纸老虎,为什么还不赶快消灭他算了”。对此,中央和各地均指示不能任意宣传,不能提出过高的口号和要求。
和平签名运动声势浩大,但成效有限。民众始终萦绕着签名是否有作用的疑虑。对此,中央强调“签名运动是有用的,表示全世界和平势力大,造成侵略分子孤立,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中共中央发动、扩大和平签名运动自然意图不仅仅在此,除了有利于普及意识形态、培育民众国际主义观念外,还要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确立外交政策以及其他建政工作的合理性。在指示各地争取2亿人参加和平签名运动时,中央指出该运动不但能使民众建立国际主义观念,还能辨析可依靠人群,推进建立宣传网等工作。就民众而言,宣传也产生了一定效果,有了向美国作战的心理准备,减少了后来得知中美交战的心理压力。国家亦易获取民众的道义、赋税支持。1950年11月9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签名人数高达223531898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7%,完成了预定目标。此时中国刚派志愿军入朝,宣传中心逐步转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至此,和平签名运动基本结束。
二、“死敌”:时事宣传运动中的美国形象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一度被扭转。9月30日,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向美国政府提出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国政府无视中国的警告,执意向三八线进军。10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出兵朝鲜。10月7日,联合国通过统一朝鲜决议,授权“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在10月25日打响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
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指示开展时事宣传运动,调整宣传部署,强调抗美援朝出兵朝鲜的必要性。一方面,时事宣传运动承续和平签名运动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地区、朝鲜运动的国际主义宣传,在组织上亦有明显延续性。同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委员会被合并改组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1951年3月14日,新改组的名称正式通过会议,简称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另一方面,宣传重点从阵营对垒变成美国罪恶,强调美国侵略朝鲜是为了侵略中国,凸显朝鲜对中国安全的重要性,唤醒民众的爱国主义责任,在此基础上普及国际主义观念。“中朝唇齿相依,美国侵朝与侵华是分不开的。(1)美在发动侵朝的同时公开侵略台湾,并连续轰炸扫射我东北边境。(2)美国不顾我国警告和苏联建议,悍然侵越三八线而直趋中朝边境。(3)从北朝鲜缴获文件及其他方面证明,美国确有侵占朝鲜后进一步侵占我国东北的阴谋计划。(4)美国此种计划与以前日本对华侵略历史如出一辙,日本是第一步侵略朝鲜及台湾,第二步侵略东北,第三步侵略全中国。由于这一切,为了我国的安全,不能对美军侵朝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