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运动前后上海工人民族和阶级意识的双重变奏
作者: 张家冀 唐棣宣【摘要】五卅运动前后,上海工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演进并未遵循单一的线性逻辑,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制定的工运政策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风向标。在明确将帝国主义作为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后,中共多维度建构起反帝话语并在上海工人阶级中广泛宣传,使得该时期上海工人的阶级观呈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反帝话语的建构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共阶级斗争的“语料库”,滚动的话语逻辑也深刻影响着上海工运的实践走向,上海工人的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竞相觉醒,并在反帝斗争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力量。
【关键词】五卅运动;反帝话语;民族意识;阶级意识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96-6644-(2022)01-0014-12
上海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为推进中华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卅运动前后,帝国主义成为上海工人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这不仅同中共的阶级教育密不可分,还与共产国际等政治因素有着复杂的纠葛。近年来,史学界较为重视对五卅运动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a,但中国史学界相关研究大都以传统史学研究范式展开,对反帝话语在上海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及其对上海工人阶级观的影响研究仍需深化。以裴宜理为代表的西方史学界则力图摆脱阶级话语,以“新工人史”的研究范式剖析上海工运,着重强调工人的分裂性而忽视了对上海工运的整体把握。 b 因此,本文以上海工人阶级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究反帝语境下上海工人群体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的交织演进与行动表达。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反帝走向
20世纪20年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阴霾中走出来的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在政治上支持并唆使中国各系军阀发动内战,致使中国四分五裂,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打压吞并一战时期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其中纺织业最为突出。 c 在这些外资工厂中的中国工人遭到了极其严重的剥削,尤以上海地区最为明显。以英国在上海经营的上海电力公司为例,仅1923年一年的剩余价值率就达352.2%。 a 在外资工厂工作的中国工人平均工作时长达12~16小时。曾有外国资本家这样威逼上海工人:“在上海找一百条狗难,找一千个工人容易的很。”b 因此上海工人大众对外国资本家的阶级压迫深恶痛绝,时常念道:“落在地狱里一般的受苦!”c 这为上海工运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顺利召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中国工运复兴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共对上海工人开展了一系列阶级教育。
(一)中共对上海工人阶级观的培育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前,中共就已着手恢复上海地区的工运工作。邓中夏等人以上海大学为阵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运干部,为后来中共在上海地区开展工运工作储备了人才。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中共以上海大学为核心,派出大批共产党员到上海的工业区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在教授上海工人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工人展开阶级教育,并组织成立工人俱乐部等工人团体,这为五卅运动的爆发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1922年10月,上海大学正式成立,国民党知名人士于右任担任校长。 d1923年春,上海大学委任邓中夏为校务长,他先后聘请蔡和森、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安体诚、李达、任弼时等一批优秀中共党员前来任教,上海大学也成为中共培养工运革命干部的基地。 e1924年中共四大召开后,上海大学利用国民政府赋予的合法身份开设了平民义务学校执行委员会,迈出了教育与组织工人阶级的重要一步。
沪西地区的上海大学、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南洋高级商业学校、竞雄女学、坤范女子中学、苏州旅沪公学等学校分别承办了平民夜校。 f 同年5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中共建议下成立了工人运动委员会,同时安排了一批富有工运工作经验的共产党员进入工人运动委员会工作,于右任担任主任,李立三、杨之华等人担任委员。他们通过在工人运动委员会的合法身份并结合以往在京汉铁路工人中开展工运工作的丰富经验,深入工人学校积极开展阶级教育。邓中夏与李立三亲自到夜校给工人们上课,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由于工人群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为更好地开展阶级教育,教员们为工人们编写了通俗易懂的课本,课文多以顺口溜的方式呈现,例如,“上学校,念念书,农工不是生来粗。富人坐在家中吃鱼肉,农工劳苦做工喝薄粥,富人笑哈哈,农工个个哭,不分东南和西北,富人笑,穷人哭。工人也劳苦,制衣或造屋;制衣用刀尺,造屋用木石;主人总刻薄,一刻不许歇;劳动十二点,工钱只两角;柴米如黄金,哪里够衣食;一家五个人,心想起来如刀割!” g 教员们除揭露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外,还十分重视对工人群体的团结教育。李立三在平民夜校给工人们讲述长辛店铁路工人与安源路矿工人团结起来进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邓中夏则用诸如“一只筷子容易折,十只筷子折不断”等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讲明阶级团结的重要性,并以此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得到了工人们的强烈反响。随着上海工人群体阶级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共开始以夜校为中心,着手组建工人团体。
中共为进一步培育上海工人的阶级情感,于1924年9月起先后组织上海工人创办了小沙渡“沪西工友俱乐部”与杨树浦“工人进德会”等工人组织,这些工人组织在工人阶级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沪西工友俱乐部草章中明确规定该俱乐部成立的主要目的:“本部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互相扶助,共谋幸福为宗旨。”a 沪西工友俱乐部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工运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沪西工友俱乐部推举孙良惠为主任,嵇直为秘书,后由项英直接领导,俱乐部创办初期参加的工人只有70余人,但俱乐部坚持开办平民学校,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项英等人亲自为工人授课。他们以《新青年》《向导》《劳动周刊》等中共创办的刊物为素材,选取一些鲜活的课题为工人授课,每星期安排讲三课时,在授课时都是选用与工人阶级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例。在涉及地名如讲解“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等运动时,他们会在地图上标注出罢工所在的位置,并详细讲解当时敌我势力的对峙形势。在讲解“反对资产阶级”“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阶级名词时,他们还要求工人抄写下来。此外,平民学校还举办演讲、话剧等活动对工人进行多样化的阶级教育,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b 上海工人在接受俱乐部的阶级教育后,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就是他们的“老板”、资本家的后台,也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只有团结起来同资本家斗争才能取得成功。俱乐部的阶级教育引起了上海工人的情感共鸣,工人们竞相加入,至1925年“二月罢工”发生前,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工人会员人数已经由创办初期的70余人发展至近2000人。 c 中共以沪西工友俱乐部为中心发展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并在同兴纱厂、内外棉厂成立了党组织,同时杨树浦眉州路的工人进德会也在蔡之华的领导下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为之后的“二月罢工”与五卅运动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话语的出场
五卅运动前后中共反帝话语的建构与苏俄、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系。列宁曾对帝国主义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他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垄断阶段,在此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的格局开始形成。但列宁同时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单独在一个无产阶级力量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会吸引其他国家的被剥削阶级效仿,从而在这些国家内部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d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的反帝话语迅速传播至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并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逐步成为这些国家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系统性纲领。
共产国际二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德国、匈牙利等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欧洲的工人运动走向低谷,苏维埃俄国虽击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并清理了国内反动势力,但仍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列宁亲自参与制定了在共产国际三大上提出的《策略提纲》。《策略提纲》中明确指出当前共产国际的主要任务就是联合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同资本帝国主义战斗。 e1922年11月召开的共产国际四大通过了《关于东方问题的提纲》,该提纲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为根据,指出:“在殖民地的东方,目前所必须强调的口号,则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f 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和指示下,中共开始逐步接受并宣传反帝话语,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帝斗争。
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开始逐步接受并宣传反帝话语。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第七条明确指出:“中国全部统一的实现,是在中国能脱离世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推倒封建制度的军阀,建设真正民主主义国家的时候。”a 在1923年中共三大上,陈独秀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更加注意反帝口号的宣传,扩大反帝话语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 b 此后,中共加大了反帝话语在民众中的宣传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1924年《中共中央局向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的报告》指出的:“我们政治的宣传,自一九二三年起,即是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两个口号。在一九二二与一九二三年间,‘反对军阀’已成了全国普遍的呼声;到一九二三与一九二四年间,列强对华进攻日急,全国知识阶级中进步分子,已采用‘反抗帝国主义’的口号;而且最近在北京、上海、汉口、广州、奉天等处,已渐渐有反帝国主义的民众运动发生。”c
(三)工人运动与民族革命的结合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根据当时的国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作用与地位、工人阶级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中国革命前景作出了展望,明确提出工人阶级要掌握民族革命的领导权。大会在对全国工人运动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后,拟定并通过了多项职工运动决议案,对之后的中国工运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阐明了工人运动与民族运动的关系,明确提出工人阶级掌握中国民族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性。大会在讨论中国工运问题时,首先对世界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各国要根据本国的经济水平、民族状态等实际情况规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与性质。欧美国家资本主义较为发达,因此以工人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的社会革命为主;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由于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属性,则需要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发动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二者革命性质虽不同,但革命目的具有一致性,即推翻资本帝国主义。 d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国内军阀势力摇动之中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剧烈冲突时期,中国被压迫的民众运动有着更大的发展机会。 e 因此,东方殖民地的无产阶级应当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本国民族革命运动之中。 f 其次,大会明确了工人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和革命目的,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运动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后,指出工人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应处于领导地位,工人阶级参与民族革命的目的是“由民族革命引导到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g。最后,大会对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作了说明,强调工人阶级在民族革命中并不附属资产阶级,而是要独立自主地开展民族革命,同资产阶级是合作关系。大会提出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致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分化严重,买办阶级与地主阶级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如果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会对中国的民族革命起到积极作用,而农民阶级则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者。中国社会的现状就是越往上层愈具妥协性,工人阶级因其经济地位决定了它坚定的革命属性,因此中国的民族革命必须在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a
第二,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制定了系统的策略与计划。大会在对中国工人运动的过去状况及现在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后得出,中国工人阶级想要成为民族革命中真正的领导阶级,就必须有自己强固的组织和独立的工作。 b 因此,大会就如何指导中国未来工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策略。首先,针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阴谋,大会决议案提出了相应对策:争取工会的公开与统一,倡导集会结社与言论自由,使工人阶级意识到权益是靠自己斗争所争取来的,而非国民党的恩赐,从而揭露反动派的真相;其次,党在领导工人运动时口号不宜定得过高,要既能激起民众情绪,又不要被反对派所利用,避免失败后招致反动派的攻击;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工人阶级在民族革命中必须坚持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可以在民族革命运动中支持或帮助资产阶级,但工人要谨记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关系,即劳资对立的关系,这无论在企业家、外国人、中国人、私人或国家、进步的抑或是反动的都是一样的,因此工人阶级在民族革命中同资产阶级中的民族主义者也要坚持斗争,让民族主义者为谋求工人阶级的帮助而让步,进而利用同民族主义者的联络向资产阶级进攻,这样坚定的阶级斗争势必能够打倒国民党右派的反动势力。 c 以坚持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工运策略的制定为中国工人阶级获取民族革命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