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封建”观考析
作者: 张志强【摘要】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封建”政治术语急剧变化、快速普及的主要推动力。恽代英使用“封建”概念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共早期“封建”观蝶变的基本进程。在近代中国政治术语急剧转变的大环境中,尤其在马克思主义话语影响下,恽代英逐渐从政治制度层面深化为从社会形态层面理解“封建”概念。恽代英对“封建军阀”和“封建资产阶级”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抨击,充分展现出反封建的立场,但也存在“封建”话语泛化的倾向。话语变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封建”概念的蝶变既是革命家的主观选择,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恽代英;“封建”观;革命话语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96-6644-(2022)01-0073-12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推动下,“封建”概念发生了巨大蝶变,与“封邦建国”的古义渐行渐远。针对这种差别,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便有持续不断的争执。一派学者斥之为“泛封建化”,另一派学者则肯定这一术语转变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意义。 a 若要评价争执双方的意见,必然需要回溯到故事的原点——即中共早期领导人如何理解和改变“封建”概念的使用习惯。现有研究聚焦于陈独秀“封建”观的研究,这是因为学界普遍认为陈独秀是中共早期“封建”观蝶变的开创者。 b 但是对于其他领导人的研究明显偏少,并且由于学者们对材料的掌握和裁剪程度不同也存在诸多分歧。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力求有理有据,笔者选择具体的人物案例,通过其“历时性文字,以透视其过程”c。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是合适的研究对象。他饱学中西,笔耕不辍,留下了近300万字的鸿篇巨制。恽代英对“封建”概念的使用较为广泛,系统折射出中共早期“封建”观蝶变的过程。从历史演变来看,恽代英“封建”观的演变是近代中国政治术语急剧转变的必然;从认知转向来看,恽代英是在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影响下,逐渐从政治制度层面理解封建观念深化为从经济生产方式层面理解封建社会,即逐渐将“封建”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形态;从实践进路来看,恽代英“封建”话语的使用明显服从于其革命目的。因此,理解恽代英等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封建”概念绝不能仅从咬文嚼字、强调古义的角度出发,而必须与中国革命历史与理论相结合。
一、近代“封建”观的多重含义与演变趋势
个人观念的变化必然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恽代英并非“封建”观念变化的开创者,而是这一变化的接受者和继承者。因而回顾近代中国“封建”政治术语演变的基本脉络,以探究政治术语大环境,对于分析恽代英“封建”观蝶变的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近代以来“封建”概念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各派各别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文化背景等因素,对于“封建”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大致分为五种类型:第一是指“封邦建国”的古义,如李大钊在1916 年《省制与宪法》中专门将“封建”解释为“封土”“建国”。 a 第二是指西欧封建领主制。这种解义最早出现在翻译作品中,翻译家普遍地以“封建”指代英文中的“feudalism”。严复首创了这种翻译方式,而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恽代英的《阶级争斗》等著作中均有所体现。这种翻译虽然并未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封建制度的不同,但是却立足于两者分权、分散的共同点,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的中文古义。第三是指近代的军阀。这一话语主要流行于国民革命时期。时人认为南北军阀混战的局面颇似古代藩镇割据和群雄争霸的“封建”状态,因此以此指代军阀势力。但是后来由于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封建军阀”的“封建”含义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混乱”“分散”的代名词,还指代军阀背后的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等封建势力,由一种政治表象的描述深化为经济背景的考察。第四是指“封建”的社会形态及其相关势力。列宁主义和共产国际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以此指代资产阶级以前的社会状态,并且曾用“半封建”形容近代中国的社会状态。后来,这种学说渐趋转变为中共的特定学说。第五是指“封建”落后的事物,作形容词使用。即将一切落后的事物、不符合所谓的时代潮流的事物均斥之为“封建”。“封建”概念虽有分歧,却也呈现出变化的总趋势——近代国人对于“封建”概念的定义逐渐由代指单纯的政治制度向代指复杂的社会形态转变。
古代中国一直坚持“封建”是“封邦建国”政治制度的古义。但是,晚清的严复受到西方社会形态演进学说以及英国学者甄克思的影响,将人类社会分为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和国家社会,并视宗法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的阶段为“封建社会”,由此开启中国人将“封建”理解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滥觞。严复认为封建社会是宗法社会的晚期和国家社会的前期,并且认为中国在秦朝时期没有从宗法社会转向国家社会,反而宗法社会又延续了两千多年。因此,学者判断严复认为“宗法”与“封建”是相连的,而陈独秀在1915年写作《敬告青年》时将“宗法社会”“封建社会”并列,这无疑受到严复观念的直接影响。 b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所称的“封建”意涵基本秉持着“封邦建国”的古义。其虽然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封建”制度之遗“思想差池,几及千载”c。不过,这一时期陈独秀批判道德、礼教等为“封建”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东西的集大成者孔子生活在“封建时代”,而非中国处于“封建社会”。 d 但是陈独秀的不变中却蕴含着变的因素,比如他在1916年的《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已经将“封建制”与“君主专制”等同e,这无疑是对“封建”古义的巨大背离,因为中国古代是将专制制度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陈独秀“封建”观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深受日本学说的影响,日本明治年间的思想家往往效仿法国启蒙运动,将过去的落后的斥之为“封建”,而将明治维新前的时代统称为“封建时代”。 a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除了陈独秀积极使用“封建”概念,鲜有他人跟从。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俄国的革命话语习惯于将革命前的时代称为“封建”。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受此影响,逐渐用“封建”形容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尤其到了中共二大前后,“封建”术语遍布于中共中央文件和领导人的文章之中,蔡和森提出中国是“半封建”的武人政治和“半封建半民主局面”b。瞿秋白、李达等人在文章中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封建”字样,将现实的中国定性为“封建”或“半封建”,指出现实中国具有“推翻封建势力”的任务。 c 自此之后,中共“封建”观为之巨变。又经过国民大革命的推动,各种带有“封建”的政治术语流行开来。王亚南曾回忆道:20年代末期“所谓‘封建军阀’‘封建思想’一类术语,早就流行于一般文人学士之口”d。虽然不同学派对近代中国属不属于封建社会等核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但是在这一历史转变中,中共的“封建”观逐渐建构完成并影响至今。但是,思想或概念的蝶变绝非一蹴而就,这一时期中共的“封建”观仍然是朦胧而未成熟、交错而未统一,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呈现出因人而异的特点。比如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否认近代中国是封建时代,李大钊、毛泽东等人迟迟未在行文中广泛使用“封建”这一时髦用语。
二、从吸收西方“封建”到重构中国“封建”
近代中国政治术语的转变历程一般是如此:最初在翻译文本中以中国原有的政治术语对照西方现代观念的含义,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渐趋“消化、整合和重构”,进而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国当代观念”。 e“封建”概念的演变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恽代英“封建”观的蝶变过程充分展现出近代国人从吸收西方“封建”观念到重构中国“封建”观念的大致脉络。但是对于恽代英而言,这种西方“封建”观念主要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封建专制”的古代中国
恽代英在早期的翻译著作与著述中已经开始引用西方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封建”概念,并且认识到“封建社会”是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种社会形态。在时代话语的影响下,他将此对照于中国,逐渐开始用“封建”形容中国古代社会。
1921年1月,恽代英所译的考茨基的《阶级争斗》一文中多次提及“封建地主”的概念,例如,“今日的资本家,成了个无用的人,如前一百年封建的地主一样……不仅如此,资本家在今日,正如十八世
纪‘封建’地主一样,亦是更远进步的障碍”f。这也是《恽代英全集》中有关“封建”话语论述的最早文本。他在翻译著作中基本沿用“封建”的西义,即将“feudalism”译成中文的“封建”。
其实恽代英应该是受翻译习惯的影响,因为在近代将“feudalism”翻译成“封建”绝非个例,而是较为普遍的情况,比如19世纪的《海国图志》中即采取这种翻译; a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专制进化史论》文中也明确使用了西义的“封建”概念; b1903年,严复在翻译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时,同样将“feudalism”译为“封建”,并认为由三代至周朝均是“封建时代”c;而据海外汉学家考证,1908年的第一个中译本的《共产党宣言》也是如此翻译d。此外,20世纪20年代初期,瞿秋白、蒋光赤等人在叙述西方历史时均将“feudalism”译为“封建”,并以西欧历史为原型描述封建制度的基本情况,“隐约透露出将中国前近代划入‘封建’的意向”e。无疑,这种政治术语的使用习惯极有可能直接影响了恽代英的翻译用语。
有学者认为“封建”的本义与地主概念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封建”是指土地分封,与贵族制相关,土地受命于上,不可出租或者转售;但是地主则是指土地归个人私有,可以出售。 f 因此,他们认为恽代英等人的这种翻译是泛用“封建”概念,是错误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从未认为只有封土封臣制和农奴制才是封建社会,而是更为注重从剩余价值劳动、地租形式等经济基础来理解封建社会。 g 恽代英此时所翻译的《阶级争斗》本身也是一部以财产有无为基本标准,结合其他因素深入分析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和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书籍。 h 恽代英在翻译这本著作时,应该也是深受其中经济学思想和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因而,恽代英这时虽然延续“封建”的翻译作用,但是却以生产方式的角度去理解“封建地主”“封建社会”的概念,这与前人的概念对照做法完全不同。陈独秀被普遍认为是中共“封建”观的开创者,他在早期使用“封建”概念时一般基于政治立场的视角,出于“民主”的考量将辛亥革命后发展起来的“半民主”势力的对立面视为“半封建”,未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基础的因素。i
恽代英指出,封建地主是18世纪发展资本主义的阻碍,而今资本家又成为无产阶级运动的阻碍。这种认识已经表明了社会进化的基本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必然性。虽然此时斯大林尚未形成完整的“五大社会形态”发展理论,但是西方长期以来的社会进化学说已经在西学东渐中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文所述的严复的例子即是明证,笔者推断恽代英此时也已经接受了社会形态更迭的理论。例证是:1924年,恽代英认为“出口税在历史上本只是封建时代那些诸侯认为卖货物给外国人时”,而在近世因为发展工商业的需要,所以各国将其废除了。 j 在此之前,1922年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也认为在中世纪末期,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新兴资本主义的桎梏,因而资产阶级便奋起推翻封建政治而建设近代的民主政治k;1923年,陈独秀指出人类历史“乃是由部落酋长进化到封建诸侯王,由封建诸侯王进化到资产阶级,由资产阶级进化到无产阶级”a,这些表明恽代英等人已经认识到封建时代是西方历史上的某一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
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近代学者以西方事物比称中国事物的趋势极为明显。在恽代英习惯于使用“封建”一词形容西方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时,其也逐渐开始使用“封建”二字指代中国古代社会。但是这种概念的使用也存在交错、渗透的情况。
恽代英早期并未用“封建”二字形容古代中国社会。1919年,恽代英认为古代中国是“专制君主”式的政体,古代社会是“二千年专制”。 b 但是中共二大之后,恽代英则习惯于使用“封建社会”指代皇权专制时期的中国社会。例如,1924年恽代英将清朝王公贵族称为“封建阶级”c。1925年,恽代英斥责举人、孔教会、同善社等旧社会的遗物“无非都是封建社会的余烬”d。同年,他又指出孙中山生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所以孙中山难免要残存封建社会的思想。 e1926年,在评价古代的革命时,他将昔日的反清复明运动视作“封建社会的革命运动”f。1927年,恽代英指出:“因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势力,久已支配了一般思想上多少落后的分子,他们或早或迟总不免要怀疑到一切反封建力的各种行动。”g 这些“封建社会”都是指代晚清及之前的中国,而非近代的中国。由此可见,恽代英已经基本认为古代中国便是“封建社会”。
恽代英不仅称呼古代中国是“封建”的,并且直接将“封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与“君主专制”等词并用。 h 有的学者从词义的角度认为,“封建”是分权,“专制”是集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此混用是不合适的。i从政治制度角度理解,“专制”强调集权,“封建”侧重分权,这种名词的混用自然不合适。但是如上文所述,马克思主义并非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理解“封建”,而是从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形态的角度理解,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专制”与“封建”并非一对对立的词语——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与封建等级制度均曾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形式出现在历史中,只是在不同国家两者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并且有学者指出“封建专制主义”“宗法封建专制主义”等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中出现十余次,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把君主专制纳入‘封建’主义的基本内涵”j,因而“封建”与“专制”对立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