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 讲苏州话的人 醒来前的半小时,张先骏起码做了十个梦,其中一个梦过于特别,以至于他还没醒来就把其他梦忘了,只记得这个梦——他和一个不认识的女人生了个孩子,蟋蟀大小,他把孩子装在那种透明的鸣虫盒里,每天塞一粒泡饭或苹果
短篇小说 | 倾诉 我挺怕在路上再碰见那个老头的,就是那个一头白色杂乱长发红色长脸的老头儿。我明明不认识他,有回在地铁站旁边遇见他,可能是我表情比较生动吧——相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总是一脸严肃,目不斜视,仿佛正在执行什么
短篇小说 | 礼物 1振球想给孙子送个礼物。但小宇缺什么呢?小宇的床下,拼图、积木、绘本铺满地毯。毛绒玩具塞满沙发。小汽车能从客厅的这头排到那头。有时振球走在路上或者在地铁上,总留神别人带着的孩子,他会格外看那孩子手里喜
短篇小说 | 赤裸 一二○○二年,我第一次到缪冬家。我跟着缪冬沿一小段旋梯上了楼。楼上只有一间,是缪冬的卧室,依稀是根据阁楼改成,却并不局促。那个尖顶像雪山小屋一样,使我们呼吸的热气都往高处去,我俩站直绰绰有余。而在房间
中篇小说 | 有山有谷 “疼不疼?”老板问松莉。“倒是没想的那么疼。也不是你说的一点儿都不疼。”她盯着耳垂端详了几眼,转过身子,打另一边的耳洞。“我还以为真有个枪一样的工具,瞄准,发劲儿,就大功告成了呢。”松莉说。是小珍推荐
异域来鸿 | 美国祖母,诗歌,中国孙女 因为疫情,在纽约上班的女儿裘莉匆匆飞回圣路易斯,在家里上网办公。她毕竟是美国出生的孩子,嘴上说要保持社交距离,没过几天就驱车去森林公园跑步了。回来跟我说,她特地还转到“美国祖母”摩娜的老房子前去看了看
《红楼梦》中的导演课 | 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第八回) 黑泽明大玩避难法,朱天文化身林黛玉大导演黑泽明一九八〇年《影子武士》拍古代马战,用马一百匹。同时代的同行,用一千五百匹,才敢拍马战。影片开篇,讲两军对垒,那得几万人。黑泽明脑筋急转弯,不拍战场,拍过道
轮到我的时候我该说什么 | 大气层河流 平安夜我请了两大家子的人来吃饭,菜谱是烤烟熏里脊肉、烤孢子甘蓝、煎狮子唐辛子、焙枫叶糖浆红薯泥盖碧根果、红酒炖牛腱牛筋。我从上午就开始准备,调制腌肉的汁、烤红薯剥红薯……我享受一个人在厨房的时间,把思
彼岸撷尘 | 只有灵魂回得去 美国虽然只有二百多年历史,客居在此,我仍喜欢寻有历史感的老地方逛。镶着彩绘玻璃的教堂、坍塌废弃的兵营、亘古永存的莽原林野,甚至有年头的无名墓地,都像大地上的魔幻切口,让我在走近的瞬间化身为一个时间旅行
心香之瓣 | 望断云山忆公刘 1二〇〇三年一月,那个令人瑟瑟发抖的寒冷冬天,一个平静的夜里,一代诗魂公刘先生,在那个经历过无数沧桑的斑斑驳驳的安徽文联大院,悄无声息地走了,留下一堆诗稿,一隅零乱的小屋。这个突然而又必然的消息,在冬
人间走笔 | 十五岁的河上之旅 一九八三年夏天,发大水,小漳湖被淹,数万顷良田成了一派汪洋。洪水拍打着堤岸,柳树大半截身子没在水里。区供销社在芦港村设有门市部。父亲是这个盖在堤岸上的门市部的负责人。那年,我十五岁,读师范二年级,在这
新诗界 | 迂回的错觉 秋日的情感季节没有门槛。是一种忽而低迷的感觉它在你睡梦时无声地漫过去改变了大地的颜色和轮廓一片沉甸甸的寂静一阵鸟儿归巢前,慌乱的鸣叫似乎即将迎来什么所有被看见的人,都行色匆匆过度消磨后的倦怠四处弥漫给
新诗界 | 静止的欲望 院子我家的院子很大我的兄弟姐妹很多我们不相往来而我对他们常常好奇但我并不牵挂他们偶尔迎面,陌生又亲切我们的父亲在天空他的名字叫,神我们的母亲在地上她的名字叫,粮食我的兄弟姐妹住在半空一棵老槐树喊大伙下
新诗界 | 路过梦境的巷口 知了知了?就是在草草走动的一生知道消失的、还没发生的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不住地叫喊让我忍不住想问西街人潮涌动,如一条滔滔不绝奔流的河流在炎炎夏日里到底涌向何方?每个仰望山峦耸立的人会不会跟我一样低头又有难
新诗界 | 缄默的破壳 冰上有了阳光的痕迹人烟稀少的云湖公园,野鸭在湖上觅食。渐渐枯竭的湖水,一种不容置疑的延续。就像三年前的那样,一复一日。岸边的湖水结了冰,冰上有了阳光的痕迹。向着天空吆喝一声——不只是为了听见。但肯定不
新诗界 | 观望与对峙 观望落日——西雅思,失去鹿角的鹿还是鹿吗?你还在这个世界,一头年迈的狮子你生活在花园式的笼子之中荒原被建成游戏乐园唯一的洞穴,改建成风景点山还在,野兔在橱窗里西雅思,你还有破碎的镜片吗?你照过镜子没,
新诗界 | 读画 昼夜白天是黑夜烧成的灰星月是炭火还燃着天书花草林竹是上天给大山布置的作业青丝上课,四季批阅白发毕业风过时,听见日子翻书的声音什么是真看见和听见,以为是真如是洋洋得意四肢匆匆忙忙生存风尘仆仆张开五指,欲
文学访谈 | 看山又不是山,看水又不是水 赵俊:我知道你一直不喜欢做访谈,但幸好今天这个是文学访谈。同时,因为许鞍华导演也正在这里拍有关你的纪录片,大家在说话时能够更加深入一点。在镜头前展示真实的自己,我想也是纪录片的一大初衷。黄灿然:其实,
理论与批评·特辑 | 小说的节奏与策略 编者按:青年作家崔君的中篇新作《有山有谷》读来口感丰富,涉及了小说创作中的不少典型问题。四位青年批评家从中读到了不同的风景,从各自的角度探究了作者讲述故事的策略——如何控制节奏,将情节线索埋伏在细节之
理论与批评·特辑 | “雾”,或反故事的故事 读完崔君的《有山有谷》,我并没有马上动手写这篇评论,而是让这篇小说在我脑子里游游荡荡晃了好几天。这篇小说里面的某些气味让我觉得,自己需要反复思量一下。本来也正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康复期,都说会有“脑雾”
理论与批评·特辑 | “丝丝缕缕的纹理” 在箱型结构的现代化小区生活久了的人,看见崔君在《有山有谷》所呈现的小镇半开放型生活,大概会心下一动。但很快随着小说中小珍和松莉生活的展开,阅读者也意识到——这不是一篇关于“邻人的光”的故事。小城女子小
理论与批评·特辑 | 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读崔君《有山有谷》的沿途,顺手在纸上写下了一些字句。其中一句,是“从旧世界到新世界”,或可视为《有山有谷》的写作主题。《有山有谷》中写到乡镇的变化,那是一个由旧而新的过程,新旧杂糅在许多层面都是常态。
理论与批评·特辑 | 高明的编结术与波澜不惊的叙事 《有山有谷》一开头,是松莉去理发店打耳洞,这家店是邻居小珍推荐的。打耳洞的间隙,松莉注意到店的一角卖烤火烧,还研究了一下旁边女孩祛斑的情况……如此轻松的场景,会让读者放松神经,以为将读到的,是个弥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