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策略探讨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注重在地理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促进
专栏 | TPACK框架下GeoScene Online与地理教学融合的实践 摘 要:技术革新影响学科教学方式选择,TPACK模式为解决当下学科教学应用新技术“两张皮”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科勒和米什拉的理论出发,尝试将GeoScene Online 平台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
专栏 | WebGIS辅助尺度思想培养的教学实践 摘 要:尺度思想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价值。WebGIS是互联网与GIS融合发展的产物,革新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使用方式,已逐渐成为辅助地理教学的重要技术手段。
专栏 | GIS在地理探究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与路径 摘 要:在新课标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亟需研究的重要教学实践课题。本文以GIS在地理探究学习活动中的教学价值分析为基础,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例,从辅助教学主题选取着力
课堂教学 |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青藏高原案例的价值与建议 摘 要: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和生态战略地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青藏高原可作为学生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差异性、区域发展以及理解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有效载体。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提供了丰
课堂教学 | 高考评价体系引导下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引导教学”功能对基础教育教学起着引领作用,教师应用好这个“指挥棒”,高效指导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国高考评价体
课堂教学 | UbD理论在抽象概念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抽象难懂的地理概念会给教学目标落实增加难度。UbD理论意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通过逆向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建构学习方法。本文以“海水的运动”为例,应用UbD理论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和
复习备考 | 大概念思维在地理试题中的考查特点及备考途径探析 摘 要:大概念思维有利于学生构建必备的地理知识体系、形成解题的关键能力。本文以2021—202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中一组有关“地质构造”的高考题为例,对其进行解析,揭示隐含大概念思维的考查特点,并探
复习备考 | 关于地方时6时太阳方位的讨论 摘 要: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卷的地球运动试题中关于太阳正东方位对应时间的话题引起热议。本文首先对该组试题进行详解与评析,然后对“地方时6时太阳位于正东方位”观点进行质疑、验证,并进行原理剖析,总结出
教学研究 | APOS理论下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探究 摘 要:APOS理论强调学生在经历活动(Action)、过程(Process)和对象(Object)这三个教学环节后,能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认知图式(Scheme)。本文在认识APOS理论内涵的基础上
教学研究 | 基于难度模型的高中地理新旧教材“活动”栏目比较研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逐步投入使用,教材难度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基于鲍建生数学习题综合难度评价方法,从认知水平、材料背景、表达形式、探究过程和知识含量五个维度构建难度模型,并对
教学研究 | 融入绿色发展观的“中国的河流”主题单元学习设计 摘 要: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出发,本文明确了地理教育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可期可为。以“中国的河流”为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视角探索融入绿色发展观的主题单元学习五大应“
教学研究 | 地理教学“人机共教系统”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摘 要: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机共教”已成为教育发展趋势,如何在教学中促进“人机”的深度融合,成为地理教学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阐述了“人机共教系统”的内涵及其对地理教学的价值,分析了目前地理教学中
教学研究 | 指向三维目标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摘 要:设计地理实验探索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是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中地理“探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实验为例,阐明制定三维目标要实现二维生一维、二维进三维,最终达成三维共生的目的。教学
教学研究 | 多学科融合型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摘 要:多学科融合教学可加强学科间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研学旅行是开展“地理+”多学科融合教学的良好载体。但在实践中,多学科融合教学面临融合机制、融合形式和融合评价等难
高校教改 | “多维协同+多元耦合”地理科学类课程教学新范式的构建和实践 摘 要:地理科学类课程是集交叉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打造授课前的“翻转式预习”、掌控授课中的“参与式教学”、引导课后的“合作式实践”、形成期末的“多元式考核”,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