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林2024年第4期

小说林

小说林2024年第4期

双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哈尔滨市唯一的专门发表小说、散文的纯文学主流刊物。

目录

中篇小说 | 青山

一我姥家姓章,姥爷叫章魁武,在我们渔场村的最东头。过了蚊子沟的小木桥,过南北路,到这儿,就不用问了,路东,唯一的人家,就是我姥家。姥家再往东,就是青山的西坡,陡,盖不了房子。姥姥在母亲小的时候就病故了

中篇小说 | 落在湖里的夕阳

查干湖渔村位于青山西坡下。查干湖海拔130米,青山海拔200米左右。在松嫩平原,这就是山了。站在山上,就能看到查干湖北面十几公里远的通让铁路上跑动的火车。火车,通向外面的世界和远方。大舅妈就生活在青山

中篇小说 | 家风的传承与嬗变

对生命消逝的咏叹是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红楼梦》如此,《白鹿原》如此,《人世间》也是如此。那些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在塑造典型人物的过程中倾注了作家、艺术家对善良美好人性的热情礼赞和生命凄然易逝的深切

推荐 | 致小镇做题家

他还年轻,十八岁,小镇已经老了。十八岁离家时,他回望了一眼这生他养他的镇子,觉得它又瘦又小,又迟钝又颟顸。他心里渗着极复杂的情感,虽然并没有想留下的冲动,但到底是离开了故土,那把他甩出去的命运的离心力

推荐 | 找出一个线头,织成一部小说

最初蹦出我脑海的,只是一个题目。我写小说从来信马由缰,如同我小时候写作文从来不打草稿,我相信好的文章是自己生长出来的,规划它或者规范它,都不自然。一粒种子撒下去,它长它的,你满心欢喜地看着它破土而出,

推荐 | 传统文化的三重维度

《致小镇做题家》以第三人称“他”的一生作为背景,画出了一个时代的群像。他的意义不仅仅带出了锅店子这个连小镇都算不上的另外两个同龄人的命运,也通过他们三个人的局部面貌概括了一个时代青年的整体性,尽管包括

短篇小说 | 21度

一现在,柱子的阴影将餐厅分割成不相等的两部分,这是一个开阔的露台,海水从三个方向环绕过来,那根柱子就支撑在露台的西南角。露台是餐厅的一部分。餐厅很宽敞,由大小两个长方形拼接而成,它的出口处径直通往大堂

短篇小说 | 青春

濮瑜在她和哥哥濮琦的生日酒会上正式宣布了一项令家人们为之瞠目的决定:她决定要去双河林场养老了。在大家惊诧声中最先表示反对的是已经有了几分醉意的哥哥,妹妹的话让他几乎瞬间酒意全无:“要去双河养老?阿瑜你

短篇小说 | 记梦人

一从前我的一个老师,他每晚梦醒后,就会爬起来拿笔把梦记下来,听说他已经记下好几大本了。你怎么知道?他说的。我不信有人会把这些拿到课堂上说,他应该也不会单独告诉你。如果上课的时候恰好说到梦,说到梦的无形

短篇小说 | 人生有疾

房间里面有两张床,但有四个人。有那么一阵子,我有一种走进火车车厢的恍惚。两张床已经被他们占据。这似乎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床头布满了各种仪器,两个人一动不动,而仪器却无比活跃,屏幕上的线条跳跃着,不时地发

短篇小说 | 小小

一电话响起时,我正在改一篇人物专访。一位著名企业家继承了父辈产业,生意原地踏步,却仍是本地有名的企业。报社为了拉赞助,采访他之后,非要把他的事迹写得光彩夺目,我只能对着稿子不断焦虑。杨青松说有点急事找

短篇小说 | 月光少年

1怎么就走到这儿了?商陆把踉跄的影子藏入树阴。把整桩事情捋清楚,得从十天前说起。六月八日这天清晨,客厅“飞马”牌老式挂钟“当当当”连敲六下,商陆睁开眼睛,听到雨声啪啪炸裂在哪家空调外机上。滚!老头子的

微小说 | 英雄

张三上了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张三不光上了报纸,还配发了照片。照片上的张三咧着嘴,哭笑难分。有认识张三的人,很不严肃地一手拿着报纸,一手点着张三的照片说:“这货,咋突然成了英雄?”张三迷上武功有些时日

微小说 | 母亲心

当王大娘拎着一只竹篮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天已快黑了。经过太阳一天的烘烤,大地还在喘着粗气,村口的凉亭里,已经聚拢了一些纳凉的人。早已吃过晚饭的李婶,坐在还有余热的石凳上,手里摇着扇,眼睛四处看着。看到急

微小说 | 调转

建国找单位的郝局长,想把在乡下教学的妻子晓琴调回城里来。郝局长一口答应,说你爱人在乡下工作已满十五年,符合条件,这事应该不成问题。想到郝局长这么爽快,建国买了几箱土特产,没想到人家郝局长说啥也没要。建

散文 | 心中山水

80年代的天空瓦蓝瓦蓝,梅家楼村口几棵高高大大的油桐树,葱郁碧绿的叶子婆娑一片,粗壮结实的枝干上绽放着浮云般洁白的油桐花,它们密密实实地抱在一起,脸面朝上的花瓣在阳光的罅隙中薄若蝉翼晶莹透亮。偶尔有大

史话 | 种橘、买田及交友

去东坡书院纯属偶然。南京的春节太拥挤,哪哪都是人,本来要去参访王安石旧居,也没了心情,就想回苏州。车上高速,突然又想去宜兴,就更换导航路线。在此之前和宜兴的联系是一把紫砂壶和一位刻壶制壶的朋友,那把降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