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 | 再见,朱莉 我表姐朱莉跟我描绘了一下南郊镇医院,那所医院就像监狱。我说我还真没仔细看过它。我看着她,还如二十几岁的样子,只是又高了一些,瘦得像标准的S型长柄汤勺。我们同在银城一中上学,一起回家,一起吃饭睡觉,是的
中篇小说 | 穿过自己,理解一切下沉 后来,我明白了自己为何对这篇小说如此用力。六年多的时间,我时常混淆自己和朱莉。我无数次让自己成为她,体会一个人的内在被一厘一厘侵蚀的惊恐和绝望。这些现实中的真实,超出小说之外的承载让我持久地背负和反刍
中篇小说 | 在出走与回归之间 这部小说本来包含着一些诸如职场倾轧、经济犯罪、黑道杀人的情节,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与紧张的悬念。然而,当作者以她一贯持有的细腻与婉约,一贯追求的哲理性与现代性把它叙述出来的时候,它却变成了一个关于出走与
推荐 |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 雪山中那一座座被冻僵的战士,迎风而立,守卫着老鹰岭,他们像凝固的雕像注视着前方,使敌人不敢前进一步。引子、魂归故里初春的韩国已经告别了严冬的寒冷,阳光下的暖意甚至给人一种夏天到了的感觉。在这春回大地的
推荐 | 我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部小说?1950年,朝鲜盖马高原百年不遇的寒冷,大雪封山,连鹰都飞不过去。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的老鹰岭天降大雪,突然寒冷,气温骤降到零下37度,父亲的那个连全部冻死,那是一
推荐 | 直抵心灵的叙述 一口气读完司汉科先生的《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确确实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彻骨寒冷,同时也感到了内心的激情燃烧。结合这之前观看《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以及多年前观看的《鹰击长空》《上甘岭》等电
短篇小说 | 童话外的人 1有时候我以为的我以为,不见得是他以为的他以为。在我连一元一次方程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时候,陈强已经开始混社会了,是我们村第一个出去打工的人。那时候,小孩子都很崇拜他。都说啥时候我们也能长大呀,那样就可以
短篇小说 | 父亲的土地 一天气晴好,艳阳高照,一家一家的大铁门却关闭着,像一张张冷漠的脸,给人以排外的感觉,它们仿佛在说:没人、没人、没人!我心急如焚,巴不得赶快找到包地的人选。我这次回农村家中,是专门接老父亲去周城治病的。
短篇小说 | 等待星星绽放 你找得我好苦啊,雪……不不不,你是雪,你怎么会不是雪呢——你的名字叫雪,求你了,者也双手合十,你就叫雪吧——你就是雪,别的名字和你的气质相去太远了,没一个合适……我?者也指着自己的鼻子,者也啊……——
短篇小说 | 刘老大的本命年 2018年,农历戊戌狗年。这一年,刘老大周岁四十有八,也就是说,这是刘老大的第四个本命年。刘老大就怕过本命年,一到本命年,干啥事都不顺溜。今儿个是大年三十,也是刘老大搬进扶贫保障房的第一个春节。此时,
短篇小说 | 铁轨亮铮铮 在省城开文代会,我遇见了一位老师,他约我写一篇主题征文。“可以写写你熟悉的铁路生活”,他说。此刻的脑海里,从左到右,缓缓驶过一辆火车头。是那种老火车,粗烟囱,黑机身,昏黄的灯光。回来的火车上,我向窗外
微小说 | 中国面馆 主持人语本期陈敏的微小说《中国面馆》写的好,其一是写出了复杂、有质感的人性。姜东对迈克说:一家人叫“借”,不叫“偷”。然而还是让迈克离开、补偿。既不是无条件的包容,亦不是对人性一味的绝望。姜东以家人的
微小说 | 大红袄 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两个人疲惫地
微小说 | 朋友 侯小凡当了九年的汽车兵,再坚持三年退伍就符合安置条件了。可人算不如天算,家中突发变故,父母同时病重,侯小凡只得选择提前退伍,回家照顾父母。侯小凡跟乡长董平并不认识。也是机缘巧合,那天董平下村,听说了侯
散文 | 浪人与海 最终,我又回到了海上。对我来说,海不只是一个特定的名词或地点,反而像许多感官互相堆栈干涉所构成的一种经验的整体。海是阳光洒在背上的热度、是脚底踩着沙子的触感、是海浪打在沙滩上的声音,也是空气里飘散着隐
散文 | 风(外一篇) 风是无形的,但又是可感的,有声的。风来了,笔直的炊烟倾斜了,柔软的树梢摆动了,原本聚在一处的花香、草香也随风向远处弥漫了,大地上的秧苗也随风摆动着绿裙子。环绕村庄的林带是村庄的旗帜,树冠在摇晃,风冲破
史话 | 唐子畏,桃花劫 引子租了一辆单车骑行,漫无目的,竟想虚度光阴。三月天,姑苏老城,阳光暖融融,在现代高楼面前,爬满绿植的阊门城楼依然古朴高大而且有几分难以掩饰的庄严。弃车,步行。像一个城市的探秘者,拐进狭窄幽深的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