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4期

中学语文·上旬

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4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学语文》杂志创刊于1958年,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我国最早的优秀语文期刊之一。办刊宗旨:倡导教学新的理念,引领教改新的潮流,传播教研新的成果。坚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的编辑思想,展示名师、名校、名人风采,扶持教坛新秀,将最新的信息、最精的成果、最佳的设计展现给读者。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理论探索、名师风采、教海拾贝、单元教案、学习语言、阅读教学、课文探胜、争鸣园地、质疑问难、写作津梁、复习备考、高考回眸。

目录

理论 | 指向学习方式优化的语文单元梳理课

摘 要 语文单元梳理课须在“单元”“梳理”“课”三个关键要素中确定其价值取向:指向学习方式的优化。“梳理”既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又是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单元”这个要素从对象角度决定了梳理内容的重点在于

课改 | 语文课程观照下“情感”的再审视

摘 要 “情感”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情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倾向于将情感视为促进认知发展的积极因素,属于道德范畴。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一

课改 | “首因破冰固本枝,妙语咀华茂根叶”

摘 要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在知识广度、深度和难度等方面有所提升,更对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思维品质能力有进阶要求。在学生的高一阶段,通过自我介绍、课前演讲、名言警句分析和书籍阅读与推荐等形式多样、内容灵

教学 | 立足结构化阅读 审读诗歌鉴赏教学

摘 要 结构化阅读是基于结构化思维的系统性核心特征,针对散点式、碎片化、浅表性的低阶阅读教学而提出的一种阅读路径。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运用结构化阅读思维可以形成确切事件的诗歌鉴赏途径。关注诗歌中的真

教学 | 图式理论下多材料叙事散文教学路径初探

摘 要 本文立足图式理论,以《猫》为例,尝试探索多材料叙事散文的基本教学路径。首先,联系旧知设疑,唤醒旧图式;然后,聚焦文本,运用已有图式推论新知,即立足描写,构建每则材料中猫的形象图式,并分析文中人

教学 | 取法古人智慧 学习理性表达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思辨性文章,前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后者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二者都展现出古代士人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的持正见识和家国情怀。笔者在教学本课

教学 | 写与未写:探析孔乙己的“最后一幕”

摘 要 关于初中阶段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不少课堂停留于文本内容的浅层获知与作品主题的简单感受上,忽略了小说文本的言语形式、作者的行文技巧、语句的言外之意。鲁迅的经典小说《孔乙己》通过多幅场景勾勒出孔

教学 | 议论文思辨写作:可为、必为与何为

摘 要 议论文思辨写作具有思维与说理的多重价值,不但能提升写作者的思维品质,而且能使其观点表达更有说服力。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入“隐含假设”能将思辨写作落到实处,其对深入理解所给材料的意图、发现论证中的潜

教学 | 议论文写作寻根式教学之“比”式说理

摘 要 “比”式说理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散文,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形象说明事理的论说方式。“比”式说理借助简明生动的喻体来论证道理,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达世界认知的重要方式,可谓中华

教学 | 引入“虚拟论敌” 强化作文逻辑

摘 要 当前,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多数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无法产生提升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不能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引入“虚拟论敌”

教学 | 教师多样态角色的修炼

摘 要 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教学角度看,其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从学生角度看,其注重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体验性等。这呼唤教师角色的新定

教学 | 基于UbD理论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摘 要 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从“循因觅果”到“持果溯因”的转变,即依循明确教学目标、确立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次序。基于UbD理论对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进行逆

教材 | 李清照《声声慢》词何以沉哀入骨?

摘 要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其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沉哀入骨、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词人通过“心物交战”的抒情方式,突出了主体与环境的对立,全词笼罩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表现了词人从不甘沉

教材 | 期待语文教材的规范化

摘 要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读物,语言文字规范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语句语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瑕疵,影响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弱化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

评价 | 指向语言运用的文学类语篇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摘 要 文学类语篇阅读理解的测评有两个逻辑方向,一为理解鉴赏,二为语言运用。近年全国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测评文学类语篇的阅读理解,体现出“语料选择突出文学特质”“设题维度指向语言运用”“评价标准遵循‘三

评价 | 中观视角:穿越语言的丛林

摘 要 以中观视角解读文学类文本,对于促进文本理解、提高答题准确率、提升文学类文本的复习效率,是大有裨益的。中观视角是立足于文学类文本的体式特点、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文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是

评价 | 素养导向的语文高考试题的审题思维

摘 要 素养导向的高考试题由解答试题转向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需要回答的潜藏问题,发现潜藏问题则需要对试题所给出的题干进行审题,审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本文以2023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提炼

评价 | 中考写作试题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对写作及写作教学有了新的表述。新中考的写作考查在形式上出现了多题型考查、多元化选择的趋势,在内容上多以交际语境写作、任

拾贝 | 单元整理课的设计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单元整理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更好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本文以统编《语文》七年级

拾贝 | 浅谈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六三”学制设置了学段要求,各学段阅读教学内容难度由低学段到高学段逐步加大。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不畅,学生应试时阅读题失分多,致使教师、家长、学生产生

拾贝 | 课程是可以体验的

摘 要 课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学界争议颇大,意见难以统一。如果承认课程是动态的,文本就有可能被赋予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师生才有可能和文本产生互动。《短歌行》的节奏是紧张的,而《归园田居》的节奏是舒缓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