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2022年第10期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第10期

半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国德育》(MoralEducationChina,MEC)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体。近年来,《中国德育》秉持“大德育、主题化、低重心、高品质”的办刊方针,紧扣德育研究和工作的关键点和热难点,以报告事实、交流思想和分享做法为重点,迅速成为了德育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常设栏目有时事政策、特别策划、思想前沿、区域报道、第一现场、明德讲堂、感动人物、教育评论和专家答疑等。目前,《中国德育》正全面提升刊物质量,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全力打造品牌论坛,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形成“纸质媒体+网络平台+品牌论坛+创新基地+图书策划”的全媒体格局。

目录

卷首语 | 为什么要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今天,中国教育的大背景是面临着“两个大局”,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中国特色

评论 | 育人生态视域下走班教学的评价向度

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教学是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育人制度设计,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化、分层化和差异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对其评价要考察走班教学政策预期的实现程度、对学生发

探索 | 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研究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根本遵循,结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中小学思政课的学科特色,构建新

讲堂 | “天下课程”:对四部经典的考察和呼吁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作为教育家,朱熹建议读书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其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确立了以“

样本 | “立生德育”:区域推进德育创新的富阳实践

近年来,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凭借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地域资源,秉持“顶层设计,立足特色,自主创新”的原则,以“培育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的人”为育人目标,扎实开展“立生德育”实践,以课程建设

样本 | “三童”理念下校园仪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二小学坐落于美丽的富春江边,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学校。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探索并提炼出“三童”育人理念。所谓“三童”,即激童趣、葆童真、扬童心。学校在“三童”育人理念下,

样本 | 青春期教育生命涵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青少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青春期教育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青春期教育如何实现校本化、生态化、品质化

样本 | 唱响新时代小学生孝道之歌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孝道既包括传统孝道的精华,即对长辈的尊重,又有更为广泛的现代内涵,最主要的是感恩、亲善、大爱,也即知恩感恩、理解敬重、忠诚担当、爱国情怀。近年来,杭州

样本 | “若水德育”:以运河精神孕育五好少年

杭州市京都小学作为浙江省杭州市大运河沿岸最南端的学校之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运河文化研究。具体而言,学校依托运河文化的基本主题,试图构建充分体现运河水文化内涵与品质的“若水德育”理念体系,培养厚德、博识

第一线 | 绘就“行走的思政课”

从探寻教学路径、建构教学主题、建立教学基地、强化保障机制、组织师资研修、成立协创中心等六个维度探索加强“双贯通”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列宁在

第一线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命题,学校唯有立足区域、学校特色,从文化、课程、活动等多条路径创新探索,方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扎实落地,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引导其从我做起,

会议综述 | 时代特征与德育走向

2022年4月16—17日,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第30届学术年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协办。会议以“时代特征与德育走向”为主题,通过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