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 | “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笔谈之一 〔召集人语〕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后,是与此密切相关,且更具实质性、基础性、统领性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倡议和热议。认识是实践的先导,进入新时代以来,...
中共党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 | 中共党史研究的宏观与微观视角应用反思 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及其方法应用,是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受到广泛争议的话题之一。近年来,在中共党史研究中这一问题的相关争鸣逐渐成为新的学术热点。虽然宏观视角的党史研究依然占据主流,但微观党史研究也处于快速发展期,以至于一些学者表达了...
中共党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 | 新世纪以来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将中共党史党建学正式设立为一级学科。随着一级学科的设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体...
中共党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 | 中共党史学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基本维度和建设原则 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是中共党史研究者使用特定语言符号(概念、范畴、表述等),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和言说方式来表达和建构某种观念信息的体系性话语、体系化表达。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中共党史的论述中明确揭示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的主...
革命史论 | 皖籍进步青年的思想转变与身份转换 【摘 要】1919—1923年,安徽相继爆发了五四运动、六二学潮、反对第三届省议会贿选等十数次影响较大的青年运动。作为青年运动的主体,部分皖籍青年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强大,思想开始由改良转向革命,站到无产阶级...
革命史论 | 中共早期特派制度、特派巡行制度和巡视制度关系辨析 【摘 要】特派制度、特派巡行制度和巡视制度是中共早期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三种主要的党内监督制度。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特派制度就是巡视制度,特派员等同于巡视员,反之亦然;对于特派巡行制度则简单地认为是由特派制度向巡视制度转变的过渡性制度。本文...
建设史论 | 集体化时期“包”的基层实践与制度演变 【摘 要】1952年,较早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东北、华北地区率先提出定额计酬的“包工制”。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各地农村又发展出以“三包一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包”随之由一种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的制度性安排,开始在全国推广...
建设史论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失序原因重探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以兴建人民胜利渠为标志拉开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序幕。“引黄灌溉”作为一种利用黄河水资源,抵御干旱、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在1949年后的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史上具有代表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陷入“失...
改革史论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中的国际共运因素论析 【摘 要】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论题的密切联系,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中共重视借由对赫鲁晓夫评价斯大林典型个案的镜鉴、对共产国际与苏联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多维影响的反思、对欧洲左派及其知识分子所谓社...
粤港澳历史 | 国共离合与中共在东江地区战略部署的调整 【摘 要】1943年初,国民党顽军在东江地区发起新一轮摩擦,中共的斗争策略由防御转向主动出击,并在广九铁路全线沦陷后大量发展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1944年上半年后,在延续以往对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中共还以日伪为打击对象来达到反摩擦的目的,并...
学术争鸣 | 罗亦农《就义诗》和杨匏安《示狱友》考辨 【摘 要】据文献记载,罗亦农和杨匏安两位烈士在牺牲前均留有就义诗。罗亦农《就义诗》与杨匏安《示狱友》前四句诗中的三句内容完全一致,二人各自作诗的可能性较低。长期以来,围绕两首就义诗开展研究和宣传的文章似乎总是“互不干涉”,鲜有针对诗文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