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2022年第24期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第24期

半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国德育》(MoralEducationChina,MEC)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体。近年来,《中国德育》秉持“大德育、主题化、低重心、高品质”的办刊方针,紧扣德育研究和工作的关键点和热难点,以报告事实、交流思想和分享做法为重点,迅速成为了德育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常设栏目有时事政策、特别策划、思想前沿、区域报道、第一现场、明德讲堂、感动人物、教育评论和专家答疑等。目前,《中国德育》正全面提升刊物质量,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全力打造品牌论坛,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形成“纸质媒体+网络平台+品牌论坛+创新基地+图书策划”的全媒体格局。

目录

卷首语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为新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了方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探索 | 第三代活动理论视角下的主题班会模式建构

摘 要 &nbsp 主题班会是班级建设的主要策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之一,但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惑,而第三代活动理论为解决困惑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第三代活动理论视角下,主题班会含括了六大系

讲堂 | 做事与做人内在关系的道德哲学审视

戴兆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发言想讲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传统道德理论,二是讨论一下如何从做事的视角看人的道德行为,三是谈谈做事与做人的关系。一、三种传统的

样本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区域实践探索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效启发。教师能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受教育者”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

样本 | 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金水”实践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充分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校教育是落实非遗

样本 | 创新亲子实践活动,打造家校协同育人新样态

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多年探索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委会为主体的班级亲子实践活动,提升了家长家教素养,促进了亲子关系,优化了教育生态,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新样态。一、“两为主”:职责清晰,目标明确所谓“两为主

样本 | 德美融合,以美化人

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围绕“德美

样本 | 凸显艺术特色,奠基幸福人生

作为立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学校,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光明凤凰学校面向未来,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美育工作部署,全力打造一所以科技创新教育、艺体教育为主要特色,兼具人文精神的信息化创新型九

样本 | 五联致力课程思政的生动实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领域。按此要求,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依托“五联一评”①党建品牌,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第一线 | 试谈美学趣味与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美学趣味,也是教师道德的外显,直接影响德育的境界,如果能够施以激发、唤醒、培育,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德育活动的窄化与降格,并且能够通过审美判断与反思,不断扩充德育的视域,兼有丰富的知性、感性和理

第一线 | 开展自主微剧,培养孝爱品质

开展自主微剧,培养学生的孝爱品质,符合时代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是对学校德育课程系列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创新。同时,该活动打破了活动课的传统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统计、在线学习互动平台及交互媒体技术,有效提高

第一线 | 改革开放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改革开放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要彰显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使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基扎得更深、更实。将改革开放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师融入的意识和能力、确定融入重点、丰富融入资源

人物 | 小蔓师姐和她的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家朱小蔓教授是20世纪90年代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时的同学,高我一级,长我10岁,我们同窗二载,共事十年。2020年8月10日,73岁的她带着对情感教育的深深眷恋驾鹤西去。小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