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上旬2023年第12期

中学语文·上旬

中学语文·上旬2023年第12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学语文》杂志创刊于1958年,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我国最早的优秀语文期刊之一。办刊宗旨:倡导教学新的理念,引领教改新的潮流,传播教研新的成果。坚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的编辑思想,展示名师、名校、名人风采,扶持教坛新秀,将最新的信息、最精的成果、最佳的设计展现给读者。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理论探索、名师风采、教海拾贝、单元教案、学习语言、阅读教学、课文探胜、争鸣园地、质疑问难、写作津梁、复习备考、高考回眸。

目录

理论 | 大单元视域下单篇选文的课程价值定位

摘 要 单篇选文在大单元中的课程价值体现为“临时性的、有限制的语文素养载体”。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选文的学习任务,既受制于所在单元的学科大概念,又受制于此文本与其他文本的课程关系,还受制于指向未来“生活

名师频道 | 程翔课堂阅读教学理念探究

摘 要 课堂阅读教学中,经由“素养点”转化的“程序性阅读知识”,不仅便于教师操作,还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专业阅读者。程翔老师在《我的课堂作品》中所体现的课堂阅读教学观,构建的阅读教学体系,对广大一线教师的

名师频道 | 语文观课评教的教学认识论基础与运用

摘 要 深化语文观课评教须对教学本身做更具深度与广度的认识。教学认识论以哲学式的思维方式,从教学价值的框架、知识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知识的产生与检验等角度更深入地探寻教学的本质。确立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

教学 | 吟诵语音与情感表达的理性思考

摘 要 在进行诗词吟诵教学时,不少教师会有“某某韵表达某种情感”的非理性认识。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这三者看似对立,实则互补,且任意性占主导地位,象似性和理据性居于从属地位。根据这一原则

教学 | 现代诗歌作品研习任务探微

摘 要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强调“研习”,而蒙太奇思维是诗歌作品本来所具有的,我们通过研习作者对意象蒙太奇式的多样化组接方式,可探究其孕育出的情感逻辑。蒙太奇思维很大程度上给徐志摩诗歌注入了无限生机

教学 | 聚焦三类关键词 深度品味诗词的“意境域”

摘 要 以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教学为例,聚焦意象关键词、炼字关键词和典故关键词,揣摩意象的深刻含义,推敲、辨析意旨的深义,剖析品味典故的隐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领悟诗歌的特美意境。

教学 | “反观当下”的是非与逻辑

摘 要 “反观当下”被作为机械的作文套路教授给学生,因滥用而成套路,这一现象的确需要批判,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建构论证的意义。梳理把握“应当如此,实非如此,故要如何解决”这样一种富有推演意味的三段式逻辑

教学 | 语篇写作任务设计中的知识建构和认知升级

摘 要 在语篇写作任务中,教师应设计高水平认知过程的学习活动,利用语篇写作任务设计部署知识建构的过程,并在学习任务群的统筹下进行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同时,教师应通过写作任务设计引

教学 | 在语文情境中培育语文思维  

【编者按】“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也让人满是疑惑:“思维”是各门课程都强调的核心素养,但语文课程培育的“思维”与政治、历史、数学、物理等课程一样吗?近年来,四川师

教学 | 我们拿什么激活课堂?

一篇文言文,应该怎么教?不少语文老师会习惯性地采用串讲法:先逐字逐句疏通讲解课内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再围绕文本内容、主题思想等提出一些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最后归纳总结,布置任务(背诵、过关单

教学 | 教学设计要有六个“意识”(下)

摘 要 全国中小学“青教赛”课堂教学竞赛形式为15分钟无生教学,很多学校教研组和青年教师不知这一赛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向和要领。基于此,文章针对参加“青教赛”的教研组和青年教师的困惑,提出高中语文赛课

教材 | 《范进中举》的讽刺手法及教学价值探究

摘 要 《范进中举》是一部富含讽刺手法的文学作品,对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前后的生活和心态进行鲜明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本文分析了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探讨了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与当

课改 |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路径探寻

摘 要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又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必读的第一部名著。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探寻阅读路径,从学生的视角与立场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走进鲁迅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课改 | 语文学习任务群下结构化学习设计策略

摘 要 结构化思维有助于知识的梳理、联结、整合、提炼。结构化思维下任务群驱动的大单元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深度学习。笔者提出“学习任务群下结构化学习设计”的想法,通过“主题对话,概

课改 | 任务进阶:从助读资源到梯式任务群

摘 要 在语文新课堂中,教师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把教材内外的助读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再创造,形成新的助读任务,再把任务由浅入深进行上升式排列组合,建构梯式任务群,让任务与思维同步进行梯式动态进阶。在此

课改 | 重构与再生

摘 要 文章以《祝福》课堂教学实践为例,以“为什么要讲述祥林嫂的故事?”为主问题,基于课堂上学生即时生成的对文本的理解,通过重建教学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将课堂上突然出现的学生错误回答、质疑追问等转化为有

评价 | 彰显层次标记词 制造阅读“有序”感

摘 要 从2023年高考作文阅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写议论文有一个通病:论证都在同一平面上滑行,缺少深入说理的层次,因为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要一步步、一层层,甚至“抽丝剥茧”地展开,即要

评价 | 微叙事与小时间

摘 要 交际语境类诗歌在高考诗歌文本的比重很大,无论思想意义、风格气度,还是文本内涵、艺术水准都能构成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叙事系统。在文本细读和叙事学理论的视域下,高考交际语境类诗歌的叙事特征呈现

拾贝 | 大量笔墨书写弟子史可法偏题了吗?

摘 要 《左忠毅公逸事》中,作者方苞以大量笔墨书写史可法,并不偏题,更非败笔。这些笔墨正是对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的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之笔。“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

拾贝 | 必要性与适切性:情境创设的应然追求

摘 要 “无情境,不命题”“无情境,不教学”并不符合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情境创设应追求必要性与适切性的基本原则。赋予学习内容以更复杂的条件、更明确的意义和价值;构成学习的任务本身或任务的重要组件;能够

拾贝 | 巧立支点 逐步推进

摘 要 文章旨在对《朝花夕拾》中的巧立支点如何逐步推进叙事的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文章首先进行了巧立支点的概念解析,随后针对该作品中的巧立支点进行具体分析,阐释了其在推动情节发展、增加故事复杂性和强

拾贝 | 巧妙设计问题 发展学生思维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

拾贝 | 回归语文本体 构建生命课堂

摘 要 曹明海教授的《语文课程根与本》从语文本体出发,抓住语文课程根本,明晰语文教学方式,阐明语文教学目标,倡导语文教学立足文本,关注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思维、审美、文化等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这

拾贝 | 品诗读人 知人论世

我文学的引路人首推王新民先生,早年就读过王新民先生的诗歌。那时的我看到所仰慕诗人的作品,眼界为之一开,灵魂为之一振,用鲍鹏山的话形容这种感受再合适不过了——“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

往期杂志

更多